旁人作戰,我自作壁上觀。
況且,一艘如此體的型龜船橫在戰場中心,絕對會引起交戰雙方的警覺。
而李舜臣以區區十三條戰船,能夠創造這場奇跡,任何條件缺一不可,正因為如此,陸離不愿意制造任何干擾,只等最佳入場時機到來。
另一邊。
解決完隊伍中的膽怯之將,李舜臣再度下令:
艦隊啟航
接下來的戰斗,就指望了十三艘戰船了,能否上演奇跡,他心里也不清楚,大不了以死殉國。
于是乎,一群被嚴苛軍令所震懾的士兵,以及對李舜臣有著迷之自信的扮演者們,再度上路。
等向前行進了一段距離,一群小船出現在視線中,并非倭人,敵軍的戰船再怎么低矮,也不會如此。
那是一幫本土漁民,聽聞統治使李大人要迎戰倭寇,特意前來助陣。
眾所周知,每次國難當頭,大多是處于最底層的人挺身而出。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在哪里都通用。
另外。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雖然李昖并沒有投降的打算,但他確實已經多次想要離開半島,去宗主國大明當一個王爺,條件也早在上次戰爭時就談好了:
一、想辦法頂住壓力
二、如果頂不住,即可內附。
但不許待在燕京,只能留在鴨綠江旁邊的寬奠堡,且人也不能多,數量五百頂天。
三、一旦國土光復,不許在大明境內逗留。
這是萬歷皇帝跟朝鮮王的承諾,永久有效,而李昖也已經暗中草擬好文書。
一旦漢城失守,麻貴和楊鎬保不住自己,那他立刻率領衛隊北上,并致函遼東都司,咨詢內附一事。
而世子光海君則率領一部分大臣,前往靠近大明的咸清道,依靠地形和所有兵力,建立分朝。
很多大臣也眼巴巴看著自家國王,希望可以跟著他一起成為大明子民,做個富貴員外。
顯然,肉食者們想著如何活下去,繼續享受人間繁華,世代被壓迫的漁民,則獻出生命,希望自己能夠為這個國家做些什么。
他們肚子里可沒什么墨水。
不過,李舜臣是個忠良之臣,無論經歷了什么,他都不會怪罪君王,同時也很感激,百姓能夠在這種時刻伸出援手。
數以百計未曾訓練卻精通水性的漁民獲得收編,但被要求不要圍在戰船旁邊,盡快向前方劃,以作為疑兵,為己方壯大一下聲勢,迷惑倭人。
當然,那些扶老攜幼除了一腔熱血外,確實沒什么戰斗力,李舜臣便將他們勸了回去,待在岸上等待,總比處于海中要安全。
一番折騰下來。
將戰船挪走,并召來迷霧遮擋探查的陸離,感覺場面有些無聊。
也可以說他麻木吧。
這種國仇家恨下,草民挺身而出的事情,在守南原時看多了、經歷多了,再加上先前走過的那些世界,早已將陸離磨礪得心如磐石,著實很難被感動到。
“來了”
黑鬃馬看著玄光鏡,大呼。
四周擠滿了妖魔和遼東軍人,他們聚在一起,圍住可以顯化遠處景象的神秘鏡子,等待大戰爆發。
此刻。
來島通總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