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倭軍受挫,作為明軍一線總指揮,他自然高興,早一天把倭人趕下海,多殺一個倭人,功勞就大一分。
為何惱怒,自然是因為立功的兩員大將,全是麻貴的人,且一直吃獨食,沒讓遼東軍得初勝也就罷了,后面竟然還不用
誰不知道,他楊鎬和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當年在遼東是過命的交情
這次特意指定李如梅來半島,就是指望李如梅能夠多立戰功,回國以后,好讓李家的聲望再上一個臺階。
正因為如此,提督麻貴的好日子到頭,楊經略使有令
諸軍向前,拔掉島山城周圍的釘子,為總攻創造有利條件。
先前細作探查到的幾處日軍營寨,其實是加藤清正打算互為犄角之用。
如今,明軍兵分三路,左路軍攻打島山西側伴鷗亭。
中路繼續攻擊島山城,牽制兵力。
右路進攻太和江面的倭軍水營。
閑了這么久,陸離終于可以活動一下了,可本人依舊沒有出手,坐下黑鬃馬、牛魔,殺得那叫一個暢快。
有時候,不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也能體會到戰斗的快感。
主要是陸離找不到有價值的對手,索性看看黑鬃馬與牛魔各自的戰斗力,以及特點,有哪些地方尚有不足,需要進行補強
不遠處,大將軍炮、虎蹲炮,乃至火箭,轟得地動山搖,讓倭子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口徑即正義。
戰場上空,硝煙彌漫。
倭人的火炮遠不如明軍犀利,雖說也發展了幾門大威力火炮,但射程是短板。
陸離眼尖,看到有大筒,也就是大批量裝在水師戰船上的那種武器,當即下令,繼續火炮平推。
這玩意兒有補充。
這次打完了,用不了多久,就會很快補給過來。
而其它將領雖然有節省炮彈的打算,但卻不算多,都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先轟上一陣子再說。
正如楊鎬所料,計劃非常順利。
一群小規模的城寨而已,比起島山城,以及明軍的重炮集火,堪稱一無天險,二無堅固城墻。
短短一天時間,便悉數被士氣高昂的明軍打碎。
倭人武士要么死硬抵抗,被炮彈炸死、被明軍、妖魔殺死,要么僥幸逃回到島山城,縮在這個大龜殼里面。
陸上全面開花,唯獨水路不順利。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明軍水師仍駐留在本土,尚未抵達半島,先前聯軍引以為傲的李朝水師,能夠在海上、江面跟倭軍打得有來有往的同時,取得一場場勝利。
如今權慄食言,李舜臣根本沒有趕來支援,因此,遼東大將李芳春,麻貴麾下心腹解生打破太和江倭軍水營后,嘗試沿江而走,朝著島山城的水路通道殺去。
結果倭軍以逸待勞,集中大量火器,朝著下方不間斷轟擊,明顯彈藥儲備并不低,再加上地形優勢
太和江和島山之間并非天然通道,而是倭子強征奴隸人工挖掘的運河,河道相對較窄,哪怕火炮精度不高,也能夠造成極大的威脅。
正因為如此,李芳春與解生兩人,只是稍微試探了一下,便退回本陣,畢竟這屬于超額任務,接下來只需做好本職,將水道封鎖,確保里面的人不敢從此處逃跑即可。
山峰之上。
看著在自己的指揮下,倭人非死即潰,楊鎬在北山揚鞭長笑。
陪同觀摩的李朝將領紛紛表示祝賀,這正是他們所期望看到的景象,明軍打得越激進,倭人敗得越快,他們就可以更早收復失地。
換而言之。
明軍就是李朝手中最鋒利的刀,只是這把刀有自我意識,必須想辦法哄著它,而且時刻擔心,這把刀離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