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兩國史書均記載,這位老將有廉頗遺風,證明華夏不止有趙子龍,還有他鄧子龍,曾作詩
磨就霜鋒膽氣雄,神光長射斗牛中。張華去后無消息,千百年來起臥龍。
從海戰爆發尹始,這位老將就奮戰在最前線,每每看到李朝戰船即將要被敵人爬上去,就帶著親兵跳船營救,成為戰場及時雨。
在危難關頭,他成功救出陳磷、李舜臣,又見倭軍被殺得四處逃遁,老英雄意氣勃發,帶著三條巨艦復殺入敵陣,宜將剩勇追窮寇。
可惜,意外來臨。
因為局面太過混亂,戰艦大量被焚燒,被迫跳海的絕望倭寇拼命爬向聯軍的艦船,而聯軍則忘乎所以的用各式火器去繼續焚燒日軍戰船。
瘋狂的氛圍中,朝鮮軍扔柴薪太過興奮,竟然不小心擊中位于最前方,鄧子龍的坐艦。
這是不可饒恕的過錯,坐艦瞬間陷入火海,附近一直被壓著打的倭人瞧見此景,當即變得嗜血起來。
畢竟,好不容易等到明軍也有條船起火了,機不可失,它們開始沿著繩索攀爬,而坐艦上的大部分明軍正忙著撲火,無暇反擊,竟讓大股武士沖上了甲板。
那種情況下,鄧子龍確認已經沒有退路,四周皆是熊熊烈焰,前后則是豺狼般的倭人精銳,便毫無懼色地展開廝殺。
在陸離根據史書所作聯想中,老將軍一生沒有退縮過,年輕時不曾,年老時更沒有。
在人生最后時刻,猶如白發戰神,面對數十倍于己的倭寇,奮力揮動武器,哪怕傷痕累累依舊不肯倒下,武士無法抵御這位老將最后的燃燒,一時間無可奈何。
最終是兩枚從鐵炮中射出來的彈丸,擊穿老將胸膛,使之無力回天,不支倒地。
倭人在偷襲得手以后,見坐艦火勢愈發恐怖,不敢逗留,匆忙割下老將頭顱,跳海而逃。
匆匆沖來救援的明軍只來得及搶回尸體,以至于鄧子龍的遺體在豐城安葬時,不得不用沉香木凋成首級,與身體合葬。
而諷刺的是,鄧子龍坐艦被誤擊起火,讓位于遠處的一支李朝艦隊歡欣鼓舞,他們看不清楚狀況,誤以為那是賊艦,覺得又一艘倭船被擊沉,不由士氣大振。
然后越戰越勇,連續擊沉數艘戰艦。
對于一位終其一生,都在抵抗外敵入侵的老將軍而言,這個下場實在充滿了悲劇。
現如今,陸離能夠做主,他希望鄧子龍可以安安全全回國,帶著抗倭援朝的勝利光環,接受朝廷封賞,百年以后安葬在故鄉,接受兩國百姓的祭祀。
官大一級壓死人。
何況,陸離名義上是總兵,實際上干著提督的差事,比鄧子龍大兩級,無論他如何堅持,始終不被允許,只能接受更加安全的任務安排
跟李舜臣一起,指揮無法前往近海的大型戰艦,并根據局勢變化,及時適當的火力支援。
陸離就不信,還誰能從城墻上飛到外洋,去威脅他們兩個。
如此,悲劇也可以避免。
而追隨自己上岸征戰的陳磷、梁天胤、李天常,都不是短命的樣子,且年富力強,滿腦子想著建功立業,明顯是最佳人選。
三名將領,少許扮演者,一千五百狼兵,五百兩廣水營的弟兄,五百李舜臣麾下的精銳,由其子李薈率領,陸離估摸,憑此拿下一道被炮轟多時的城門,問題不大。
另一邊。
陸地方面的攻勢愈發勐烈,本多忠勝趁亂派出好幾股部隊,想要嘗試突圍傳信,卻猶如鹽末灑入水渠。
直覺告訴他,戰局在朝著最棘手的方向發展,固守待援這條路恐怕行不通,盡快組織兵力重圍才是正解。,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