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強提了一口氣,趙峻說話利索了許多,“但卻因難以升遷,遂決定辭官拜師。”
鍍金?
這個陸離倒是能夠理解,盧植名望不低,開了個學院廣收門徒,有人希望能學到東西,也有人希望搭上大船、廣交人脈,亦或者想要兩者兼得。
“子龍,你可知當時他年紀輕輕已是六百石的官員,為何再無升遷之路?”
“因母地位卑賤,雖出身貴族,但卻飽受排擠!”
趙云自然不知道這樁秘聞,更他想不通兄長為何要說這些。
與此同時,病懨懨的趙峻面露回憶之色。
十幾年前,家族尚未衰落,他也沒有身染重疾,父親托了關系,為自己爭取到了拜入大儒盧植門下的機會。
結果,等趕到雒陽緱氏山下,卻聽童子說主人盧植奉詔外出剿匪去了,暫不能為學生講經。
不遠萬里從幽州趕去求學,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趙峻自然心有不甘,幸虧盧植留下話說:
來者皆為我的學生,雖然我臨時受命前去剿匪、無緣見面,但求學者都可以錄入名牒,成為記名弟子,若是不愿意等待,亦可另擇良師,而姓名依舊會被保留在名牒上,事后也不會怪罪。
就這樣,他們這批新人中有人離開,有人選擇留下,平日里,由幾名先入門的弟子代師授課,傳授一些經學,甚至術法方面的知識。
可惜師兄并非師傅,沒有一個夠分量的人鎮場,緱氏山上怎么可能安分得下來?
尤其是那些有著官職在身的同門,讀書時,公孫瓚常常于夜間下山嬉樂,結交那些出身不高的游俠。
并非趙峻看輕游俠,他也不過是寒門罷了,只不過公孫瓚曾在醉酒時說過兩句話:
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
起初,眾人以為此話當不得真,結果朝夕相處下來,才發現公孫瓚確實是如此行事,僅僅礙于情面,才對他們掩下了那份對衣冠子弟的厭惡。
究其原因,無非是公孫瓚為庶出子弟,從小遭受過同族的恥笑。因而長大后,對貴族子弟有些反感,更傾向于結交出身低微者——
出身不高的劉備,就與之交好。
正因為如此,趙峻一直對公孫瓚心有抵觸,縱使日后家境衰落,也不愿找這個舊時同窗幫忙。
而今聽到幼弟想要私投對方,更是驚得心神動蕩,公孫瓚不喜衣冠子弟,要是送上門去,定然會被奚落。
或許,往后他會對其有所改觀,但又有誰愿意讓自家兄弟遭遇不順?
這時,聽完趙峻的講述之后,陸離想到了《云別傳》中一段話:
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你們常山郡的人都去投奔袁紹了,你怎么卻來投奔我呢?
由此看出,公孫瓚對趙云帶義從投靠自己,其實是抱有疑慮的。
“子龍,你先隨我北上如何?”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吾主丁原求賢若渴,麾下猛將如云,是建立功業的好去處。”
旁聽了這么久,又有趙峻送來的助攻,陸離自然不會沒有表示。
“等我回營之后,便請主公搜尋天下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