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觀?
陸離心中一突。
這東西張遼曾跟他詳細說過,不可否認,筑京觀有好處,而且還不少。
第一,可以顯示軍威和戰功,提高軍隊士氣;
第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震懾后來的入侵者,以及正在攻略雁門郡的休屠各胡;
第三,把敵軍的尸體堆積起來,用石灰、黏土封住,能有效減少瘟疫的發生。
可是,張遼也說很多士大夫、百姓畏懼,甚至反感這種行徑。
黔首見識少,聽到官軍用敵人的尸體堆了一座小山,自然會心生恐懼,而士大夫則是覺得此舉有傷天和,他們認為國家動武是為了禁暴、筑京觀這種行為過于野蠻……
一念至此,陸離下意識地看向身后,好不容易把趙云拐帶過來了,結果主公卻來了這么一出。
沒辦法,只能盡力去解釋了,畢竟趙云的態度很明確:
從忠義之所在。
結果,陸離剛把語言組織好,就聽到耳邊傳來趙云暢快的笑聲。
“此舉甚妙。”
“丁別駕此舉甚妙!”
連續贊了幾聲。
事實上,在趙云看來,皇甫嵩那樣的做法,絕對是有悖道義——
為炫耀軍功,將張角的尸首從棺槨中剖出,戮尸以泄憤的同時,下令將黃巾軍和百姓的尸體混在一起筑成京觀。
而眼下不同,匈奴人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屠城之罪,將其筑成京觀,完全是正義之舉。
更何況,大漢與匈奴是世仇!
見趙云心無芥蒂,陸離暗自松了一口氣,沉聲說道:“子龍,主公便站在營外,隨我一同前去拜見吧。”
“孟明,你許久未歸,可是讓我與主公好等。”
這時,張遼快步迎了上來。
丁原則佇立原地,含笑撫須,尤其是看到陸離腰間掛著一顆鼓囊囊的事物之后,臉上笑意更盛。
如此,左賢王、谷蠡王,這兩個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盡數被他收入囊下,只待奏明朝廷、使者前來宣讀詔書了。
兩道視線交匯。
趙云躍下馬背,只見來人身著明鎧亮甲,面容雖儒雅,但那股猛鷙之氣即便隔著很遠,依舊能夠感受得到。
而張遼見多出一人,生得雄壯魁梧,卻態貌謙謹,仿佛士人一般,不禁眼前一亮,問道:“此君誰人也?”
“子龍,這位是吾兄張遼。”
陸離牽著黑鬃馬走來。
聞言,一旁的趙云拱手行禮,態度不卑不亢,“見過將軍。”
緊接著,陸離開口介紹道:“兄長,這位義士姓趙名云,冀州人士,與我在追賊途中相識。”
冀州?
主公果然沒有猜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