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君臣皆哭,一老一少恨不得抱在一起。
董侯劉協無奈,以言撫慰兄長、閔貢,陸離暗中稱奇,沒想到后世的亡國之君、漢獻帝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定力。
此情此景,二王氣度如何,高下立判。
反正陸離覺得,董侯看起來確實比少帝更適合成為天子,而且此舉說不定可以拉攏董卓——
董卓在朝中沒有什么威望,更不是士人,入京把持國政,完全是名不正、言不順,但董侯繼位就不一樣了。
這位皇子自幼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早把將董家視作自己的外家了,若他登基為帝,董卓這個姓董的胖子不就能厚著臉皮攀親戚了嗎?
然后搖身一變,成為天子的舅舅,而本朝“大將軍”一職,向來由天子舅氏擔任,比如竇武、何進。
當然了,這想法也僅僅是在腦海中一閃,且不說驅狼吞虎所帶來的弊端,光是盧植、袁隗這一關,就過不去。
最重要的是,一個邊將哪有資格在這種問題上隨意置喙。
不過,房間內眾人,卻因少帝堪稱糟糕的表現,反應不一。
河南中部掾閔貢只覺得慚愧,這是臣子的過錯。
尚書盧植則微微皺眉,少帝年幼不假,遭遇的人禍也是百年難遇,怯懦、抗拒可以理解,奈何有董侯在旁襯托,顯得平庸了。
至于張讓等人,自然是得意,天子本就欲立董侯為帝,只不過礙于朝中大臣紛紛反對,只能作罷。
除此之外,隨著大將軍被殺、兩宮流血,局勢又有了微妙的變化。
下意識地,張讓看向站在盧植身旁的陸離,暗中觀察:英武不凡,定是軍中后起之秀。
為何未曾見過?
論起武力,張讓不如蹇碩,但察言觀色以及過目不忘的本事,使他穩坐十常侍之首。
張讓瞬間想到了一種可能,試探道:“這位將軍究竟是誰的部將,怎如此面生。”
盧植、閔貢懶得搭理他。
而陸離心道一聲機會來了,面色平靜地迎上張讓,答道:“原并州揚威將軍陸孟明。”
只口不提大將軍何進。
在來的路上,他已想好腹稿:丁公聽聞望氣師的箴言之后,擔心會應箴,特意派遣他們入京,暗中保護天子,并且為了不觸犯漢律,準許三人掛印辭官。
現在何進死了,知道內幕者無非是袁隗、袁紹等人,而眼下這種情況,他們說的話,兩位皇子怕是半句都不敢信。
再者說,哪怕十常侍知道陸離等人來雒陽的初衷是誅殺自己,也不會在意了,因為,昨夜的宮變已讓閹黨名存實亡,保住性命才是正理。
果不其然,在聽到這些說辭后,張讓瞬間來了精神,起身大步行到陸離身前,一手拖住微微隆起的肚子,一手搭著他的肩膀,語氣和藹道:“英雄出少年,本候雖在京城,但也曾聽聞將軍之名,斬殺谷蠡王、平定白波黃巾。”
“當時,丁都尉為將軍請功的奏折送至朝中,那些酸儒紛紛不信,說要派使者去徹查,最終還是本侯力排眾議,向先帝擔保……”
“多謝侯爺美言。”
確實有這么一回事,但并不像張讓說得這么高尚,陸離面上不顯,心中忍不住吐槽道:一個揚威將軍的官職,明碼標價,一千五百萬錢,少一分都不行,而丁公從別駕升至刺史,前前后后更是送了三千五百萬錢,外加兩匹金馬,才如愿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