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天雷,豈是人力能夠控制的?難道是什么……法術?
常洵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這并非道法,而是科學。”
“我們要用的,都是內宮監提供的普通旗桿,再加一根普通的鐵線、鐵鏈便可以!”常洵說道。
大家頓時更好奇了!
常洵笑著道:“大家一定非常奇怪,既然不是法術,為何普通的旗桿、鐵線便能將雷電引落下來?”
“這個說起來有點復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本皇子撰寫的《雷電啟蒙》,眼下只能給大家簡單說一說……”
常洵道:“大家定要仔細聽好,待會兒安裝旗桿的時候,必須得按照要求,嚴格完成,雷電兇猛,稍有差池,便可能釀成大禍!”
黑壓壓的兩百多人,個個都伸長了脖子,聽得非常認真。
天雷兇猛,誰也不敢大意。
常洵設計的這種“引雷旗桿”,源于富蘭克林提出的“崗亭試驗”。
不過,這會兒距離富蘭克林離開娘胎還有一百零四年,距離富蘭克林發現尖端放電現象還有146年,距離富蘭克林提出“崗亭試驗”并進行“電風箏試驗”還有150年……
一旦引雷成功,常洵打算將這種設計命名為“常洵引雷旗桿”!
“崗亭試驗”的設計緣于“尖端放電現象”。
在干燥的冬季,伸手開門、靠近金屬物品……手指常會有觸電的感覺,甚至還能看到電火花,這便是尖端放電現象。
這小小的電火花,蘊藏了豐富的電磁奧秘。
靜電荷會產生靜電場,而導體尖端的曲率越大,越容易產生更高強度的電場。
用金屬球靠近帶電的琥珀球,在半寸以內,琥珀球才會放電,如果換成尖細的導體,大約五寸左右,便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這便是尖端放電:尖端導體,更容易釋放和吸收物體的電荷。
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帶電的尖端導體更容易放電,譬如手指放電;二是尖端導體更容易吸收電荷,當帶電體靠近尖端導體時,更容易向尖端導體放電,譬如琥珀球、譬如雷電!
前者是避雷針的工作原理,而后者則是天線、旗桿容易被雷劈的原因。
“引雷旗桿”,利用的自然是第二個方面:讓雷云向自己放電!
“崗亭試驗”和“電風箏試驗”利用的也是第二方面。
不過,富蘭克林的本意并非是吸引雷劈,而是利用尖端導體吸收空氣中的電荷。
雷雨天氣,空氣活動劇烈,極易產生空氣電離現象,空氣中會產生大量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之所以會出現雷云和雷電,便是這個原因。
“崗亭試驗”和“電風箏試驗”利用崗亭和電風箏上的尖細導體,吸收空氣中的電荷,給萊頓瓶充電,或者觀察電火花。
通過這兩個試驗,富蘭克林證明了雷電與琥珀上的電是同一回事。
富蘭克林成功了,而他的追隨者,另外一名科學家里希曼在進行“崗亭試驗”的時候,則成功地引來了雷電!
然后……他便讓雷給劈死了!
富蘭克林用萊頓瓶得到的只是空氣電離產生的電荷,而不是雷電劈中風箏釋放的電,里希曼抓住了雷電,所以他被劈死了。
富蘭克林沒有被雷電劈死,實屬運氣逆天。
由此可見,凡事都要講科學,但運氣也是科學的一部分。
或者說,科學……依然事關概率。
就此來說,不管是電風箏、崗亭還是引雷旗桿,引發空氣電離的概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引發尖端放電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而恰好被雷劈中的概率……大概還不到百分之一。
與崗亭和電風箏相比,引雷旗桿的高度不夠,只能用數量來湊。
值得慶幸的是,看不慣常洵的人足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