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萬物皆可言數
“墨學?”
常洵連忙搖了搖頭,很不高興。
他費盡心思,讓大家講科學,但是張問達這次突襲,又將事情拉回到“講政治”。
常洵看了張問達一眼。
這位仁兄,他也是知道的。
常洵讀史,曾研究過李贄。
李贄是個狂人,正是他第一個喊出了秦始皇乃“千古一帝”。
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是儒家的公敵,李贄這么干,那是公然與儒家唱反調。
李贄自己的著作,便叫作《焚書》、《續焚書》,可見這人是多么的狂傲。
李贄的晚年,也十分悲慘,曾被當地士紳污蔑驅逐,而給出致命一擊的,正是張問達。
張問達上書彈劾李贄狂誕悖戾、惑亂人心、肆行不檢,導致李贄被抓入獄,在獄中不堪凌辱,最后憤而自盡!
正如布魯諾被大火燒死,學術之爭,有時也很殘酷。
張問達也是搞斗爭的一把好手,哪怕常洵防著了“失德說”、“道法說”,也沒料到他會丟出一個“墨學說”!
常洵的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儒墨之爭的學說,以及無數辯論的策略。
常洵這些天專門研究過古代講科學的學說,也專門關注過墨學。
講政治,他也不怕。
“與墨學無關!”
常洵搖了搖頭:“格物致知,這是《大學》中的教導,朱子也曾說:格物所以明此心,所以不管是致知,還是明此心,都要從格物開始!”
儒家微言大義,程朱用格物為基礎,導出“存天理、滅人欲”,更強調人倫道德,而常洵則緊扣格物這一點,大肆發揮。
“朱子曾說:做出那事,便是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
常洵道:“朱子還說:《大學》論治國平天下許多事,卻歸在格物上。凡事事物物各有一個道理。若能窮得道理,則施之事物莫不各當其位;如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之類……”
常洵看了張問達一眼,他雖不是國君,也不是儲君,但是作為皇子,張問達身為人臣,若是再敢肆意污蔑他,那一個大不敬之罪是跑不了的。
作為明代的言官,張問達未必怕廷杖。
他們為了爭國本,可以前赴后繼,不管廷杖、詔獄還是罷官,盡皆阻止不了。一朝廷杖,名動天下……但若是惡名,他們就不愿意了。
換言之,有禮有節,便可以跟國君作對,但是無理無節,那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是要遺臭萬年的!
常洵先抓住禮和節,讓張問達小心一點,再接著論理:“故而,洵一直在思考如何格物、如何窮得其理,終于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