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洵道:“天道深邃,格物尤難,想要窮盡這事事物物的數字規律,非一人所能完成……”
“殿下的意思是,殿下只能言雷電的數,而不能論木椅、磚石、聲音的數?”張問達尋機發出詰問。
“本皇子的話還沒有說完!”
常洵冷冷看了張問達一眼:“明心可以見性,格物可以致知,張大人不能格物,亦當多修心性!”
張問達頓時臉色通紅。
常洵冷哼一聲,繼續說道:“關乎木椅的數,非常之多。就說最簡單的一點,木頭為何能浮于水面?這是因為木頭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凡是密度比水輕,便能浮于水面,而密度比水大,便會沉入水底!”
不等有人發問,常洵繼續說道:“密度就是物質密度,與物質質量成正比,體積成反比,可以用質量除以體積計算……”
“泥土焙燒會變成磚頭,這是因為泥土中所含的物質在高溫條件下發生變化,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陶瓷也是這個道理,陶瓷的密度比水大,會沉入水底,但是瓷碗能夠浮在水面上,那是因為浸入水中的瓷碗中間是空的,它的體積包括了空的部分,算下來密度就比水小了……”
常洵侃侃而談,他很喜歡這種感覺,這是在傳道,傳播科學之道:“至于聲音,我們都知道打雷往往是先見電光,再聽到滾滾雷聲,那是因為光的速度,要比電的速度更快!”
除了密度公式,常洵講的泥與磚的變化、光與聲音的速度并沒有提及數,但又確實都與數有關。
常洵道:“如果要繼續追問,那么涉及的數會更多,譬如泥土多少溫度會發生變化,不同的溫度發生的變化有何不同,光速是多少,聲音的速度又是多少,知道光的速度,我們能不能測定出太陽、月亮以及星辰與大地的距離……”
姚繼可沒有說話,張問達也不再發問,王德完緊皺著眉頭……他們或許已經意識到著了常洵的道,不應該探討“數”的問題,現在想要轉回去,也勢必落了下風。
至于儒墨之爭,墨家可沒有講數,而數這個東西,似乎又確實跟太極、八卦、易經這些儒家的經典相關。
與外廷的文官直接將常洵視為對立面不同,陳矩、馬謙等人既熟知宮內的情況,也只對皇帝效忠,哪怕陳矩堅守祖宗法度,卻也不至于對常洵懷有強烈的敵意,他現在只想將萬歷交待下來的事情辦好了。
看到外廷的幾位文官都被常洵說得啞口無言,總算理清了前后脈絡的陳矩決定將話題導向事情本身,否則繼續談下去,他也怕自己“勞思致疾”。
陳矩開口道:“殿下的意思是,不需要建設高塔?”
常洵點了點頭:“不需要建大量高塔,為研究計,建一兩座高塔足以!”
陳矩繼續追問:“建一兩座高塔,再用這個電容,殿下便有法子算將雷電算出來?”
常洵道:“試驗與數據測算,繁復而細致,可由內官監、工部、欽天監等各派人員參與,進行試驗與測算,如此得到的結果,也能得到各方認可……”
陳矩點了點頭:“此時老奴會稟明圣上,由圣上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