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避雷旗桿,極可能形成激烈爭論,并差點引發“儒墨之爭”的議事,隨著常洵拋出“萬物皆可言數”的說法,很快便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常洵并不覺得自己已經贏了,“萬物皆可言數”這個說法也不會輕易便得到大家的認可,當時大家在議事,沒有想到常洵會拋出這個論點,準備不足,一下子被繞暈了。
等他們反應過來,勢必會想到無數法子可以攻破這個理論。
王陽明便說了,“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
管你是不是數,一句話便拉回到人倫心性的戰場,只講心性,不講科學,常洵又能如何?
隨著陳矩開口,針對避雷旗桿的爭議便暫時告一段落,按照包飛揚的說法,先做試驗,測定數據、得到數字公式,然后再考慮避雷旗桿的安裝問題……
何江腦子一熱,趁機提出可以先在普通的房屋上,安裝一些普通高度的避雷旗桿,用來收集數據并驗證避雷旗桿的作用。
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當即噴過去:“矮屋中住的非人耶?”
何江要辯,陳矩沒有給他機會:“此事待試驗工作有所定論再說!”
何江急得猛瞅常洵。
陳矩發話,何江不敢多言,多說也沒用,常洵才是事情的主導者,他發話才有轉機。
其他人也都瞅著常洵,在他們看來,常洵是急著安裝避雷旗桿的,今日將這件事拖了下來,常洵也會著急。
常洵并不急,這個年代高層建筑非常少,被雷擊的幾率并不大,紫禁城最高的三大殿都被燒光了,剩下的也就幾座宮門比較高!
常洵沒有理會何江,而是盯著馬謙、陳永壽看了看,不過這兩人也沒有說話,不知道他們何人是何江的后臺。
“便依陳公公所說!”
常洵見狀,也懶得磨蹭,直接起身離開。
他也得防著王德完、張問達等人奮起反詰。
常洵離開后,并沒有急著回宮,而是逛了逛千步廊。
千步廊從大明門起,沿著御道,一直延伸到承天門前的廣場,然后折向東西兩側,連接長安左、右門。
千步廊內側,包括御道、承天門廣場依然屬于皇城的一部分,而出了長安左、右門,便屬于皇城之外的內城,五府六部的衙門便在千步廊的外面。
千步廊共有兩百多間朝房,大部分用來存放官方的文檔,只有一部分用作朝房,一些公開且重要的政務往往在此處理,譬如吏部、兵部選官制簽;刑部秋審,三法司會審;禮部鄉試會試磨勘等,而平素在此辦公的人并不多。
偶爾有官員看到朱常洵,都不得不上前參拜,但絕不多話,常洵問話,往往也是三言兩句便回答結束。
這讓常洵有些惱火。
之所以沒有急著離開,除了想看看日后不復存在的千步廊,常洵更主要的意圖,也是想趁機與外廷的官員多一些接觸,看看能否找到可以為他所用的“學霸”。
常洵想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科學的推廣也需要更多人支持與吶喊。
常洵現在能夠信任的只有身邊的張成、李奉等人,這些人很忠心,做事也勤快,但是學識水平不行。
大明的官員,都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學霸,若是能得到這些人的認同和幫助,有些事情便好辦了。
這些官員的冷漠與防備,便似一桶冰水兜頭淋下,讓常洵心底發寒。
不過,常洵還是沒有離開。
他還在等。
常洵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想給剛剛參與議事的那些學霸一個繼續探討的機會。
他拋出“萬物皆可言數”這樣的大殺器,若是有人對這個課題感興趣,便可來找他探討。
等了片刻,常洵等到了……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