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嬸和牛紅母女倆騎著自行車,馳騁在蜿蜒的山路上。
在不斷的顛簸中,牛嬸突然問道:“紅啊,我剛仔細算了算,你下鄉十幾年,家里除了各種票還有東西,給你寄現錢,總共也就寄了不到七年,你怎么現如今還能攢下**百?”
別說鄉下地方不花錢,那得看過什么樣的日子!
本地的農戶家里有自留地,悄摸聲種點東西,養兩只雞,有些地方也不會過分抓。
而且再怎么樣,一家七八個壯勞力,多少也能掙些錢來。
但是下鄉知青就不一樣了,住的地方隊里分配,也沒有自留地,每天除了掙工分,其他時候就是擠破頭沖那么幾個教師崗。
再說別的收入,那真是半點兒也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知青都是靠家里頭支援才能好好活下去的。
但她女兒怎么就還能攢下這么多錢呢?
那這么些年來,是真的沒舍得花錢呀。
畢竟結婚前她帶著陳建國回來,兩口子早打聽清楚了,陳建國每天只會喊口號,掙公分也掙不滿,更別提積蓄了……
當時牛嬸想著,反正在鄉下過日子,沒有公婆,這樣的男的怎么也欺負不了大紅,他們反而更安心一些。
不然,這時候別管城里鄉下,打媳婦的多的是呢。
但如今這么一想,牛嬸就覺得心里發酸。
……
說來牛家,看著不顯山不露水的,別看家里頭紅磚房只有主屋那么一座,可那是牛家人內秀,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好東西,當然也都要藏起來。
實際上——
牛老頭退休前是帝都玻璃廠的領導。
他為人實在,手上很有些人脈,牛嬸之前也是廠里的職工。
但那會兒,運動搞得正激烈,廠里頭一度都要停工了。他家里一兒一女都符合下鄉的要求,怎么著也得出一個。
本來家里人都打算好了,就一個適齡孩子,牛嬸的崗位退下來讓兒子頂上去,就不用下鄉了。
牛叔再干幾年,等牛紅到年齡了,再讓牛紅頂上去,女兒也可以拿工資了。
可沒想到,家里頭挨了次舉報,雖然沒造成什么大傷害,可風評已然不好。
牛叔當機立斷,直接退崗給了畢業證剛到手的,剛滿18歲的兒子。
可崗位給兒子了,知青辦還是直接找上門來了。
說是接到舉報,家里女兒也正適齡。
——那會兒牛紅才15歲呢!
牛嬸二話不說也退了崗,直接把工作轉給女兒,誰知廠里也有人使壞,程序就卡在那兒了。
不用多卡,三兩天的,知青辦已經來光顧幾次了。
還是牛紅當機立斷:
“媽,我身體壯,平常干活也不錯,我下鄉吧。”
“你那個崗位退就退了,找人賣了,這錢我拿著去鄉下,一樣能過好日子。”
退休容易,再上崗可就難了。如今只能賣掉。
“就是早知道那,媽就不用退休了……”
這么一來,姑娘手里有錢,主動下鄉再運作一番,事情還是可以考慮的。
也因此,牛紅下鄉的時候,手里本身就帶了400元巨款。
這么多年家里寄錢,她哥嫂也硬是一句話沒說,也是心里頭稍微有一些愧疚心思的。
畢竟,誰家不是年齡更大的兒子下鄉啊?
如果不是太有底氣,她也不至于沒多久就被陳建國盯上了。
家里倒是每個月確實在寄錢,但是自從結了婚,牛紅便去信說自己已經成家了,不要爹媽再養她……
牛嬸也是琢磨著女兒總該也站穩腳跟了,這才沒有再掏錢的。
可如今左算右算,這么算下來,他們寄的錢,還有一開始帶過去的,牛紅在鄉下基本是沒花呀!
可不花錢就想過好日子,哪有的事呢?
……
想到這里,牛嬸不由一陣心酸。
“早知道這么些年都回不來,還耽誤你的一輩子,媽當初說什么也不能叫你下鄉……”
這就是氣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