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定這100個“樞紐星球”時,圣銀文明并沒有選擇已經誕生文明的宜居星球,而是全部選擇那些處于恒星宜居帶上,但是寸草不生的荒涼星球。
舉個例子。
假如要在太陽系設置一顆樞紐星球,但是藍星已經存在生命,圣銀文明就不會選擇藍星當樞紐星球,而是會選擇火星。
原因呢,當然是要從零開始,從頭開始建造。
剛開始,這些樞紐星球滿目荒涼,沒有任何生物存在。
圣銀文明花了很長時間,用溫室氣體改造,最終讓這些星球變成宜居星球。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也能夠用溫室氣體改造。如果在火星上制造溫室效應,一樣能改造成一個適合生物居住的宜居星球。
“改造樞紐星球”工程用時很長,短一點的數百萬年,長一點的甚至兩三千萬年。
當時,銀河系的土著文明對此非常不理解,甚至還有文明嘲笑圣銀文明“有資源瞎折騰”。
大家不理解圣銀文明放著好好的宜居星球不用,為什么要自己改造
但是等“樞紐星球改造工程”完工后,看熱鬧的土著文明們知道他們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樞紐星球改造完畢后,圣銀文明派遣大量圣銀人族進駐這些星球。
他們來只為做一件事造門
確切的說,是制造能跨星系傳送的超遠距離傳送門,同時也建設樞紐星球到藍星各個土著文明之間的傳送門,史稱“造門計劃”。
“造門計劃”又持續了近千萬年。
跨星系傳送門建成后,圣銀星系的強者、物資、貿易品能暢通無阻地抵達銀河系;
通往銀河系土著文明的傳送門建成后,如同蜘蛛網般,傳送門把整個銀河系連為一體。
而這些樞紐星球,銀河系土著文明要想和其他土著文明貿易、交流,或者說和圣銀星系的文明進行貿易交流,這些樞紐星球就成了必經之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通樞紐
眾所周知,重要交通樞紐的發展非常快
就拿藍星的華夏國舉例。
華夏國古代,像鄭州、棗莊、sjz這些地方都是普通的縣城,甚至是村莊。
但是在全面進入工業化社會后,因為鐵路的交匯,這些地方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
重要的交通樞紐,就意味著經濟的飛速發展
這些普通的縣城、村莊經濟一飛沖天,成為國內名列前茅的大城市,繁榮程度甚至超過旁邊很多歷史名城
比如說鄭州,就超過洛陽、開封兩大千年古都,成為整個省內的政治經濟核心
放在整個銀河系的尺度上來看,這種“交通樞紐效應”更加嚴重。
銀河系有多達1000億顆恒星,而交通樞紐,只有區區100個
也就是說,近10億顆恒星覆蓋的所有文明,只能分到這一個交通樞紐
因此,這些樞紐星球經濟一飛沖天是順理成章的事。
100個樞紐星球也不出意料地迅猛發展,并在極快的時間內,文明發展指數遠超覆蓋范圍內的土著文明
這還只是五六千萬年前的事情。
經過之后五六千萬年的發展和擴張,100個樞紐星球已然成為銀河系最繁榮、最強大的100顆星球。
相比之下,那些曾經的土著文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