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逃走之后,城外大軍總算可以穩定了。
于禁和徐晃功勞最大,于禁升為揚威將軍,仍然領兵守在許都城中。
徐晃升為討逆將軍,封漢寧亭侯。
其他有功校尉也都各自有封賞。
當時的將軍名號主要只有八個,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還有四方將軍,也就是前后左右將軍。
這些才是正宗的將軍,是可以開府,有屬掾的,也不是什么時候都有,一般是戰時才會有。或者是外戚掌權之后,為了讓自己位高于三公,便給自己加了大將軍號,比如梁冀。
另外還有些中郎將,是需要的時候才設置的,比如盧植的北中郎將等,統領的主要是虎賁郎羽林郎和北軍五校兵士。
最后就是那些雜號將軍了。
征戰多了,將軍名號不夠用,很多人又屢立軍功,總不能讓人家一直頂著校尉的頭銜吧,因此雜號將軍名號就應運而生了。
歷史上三國到了后期,那些將軍名號更亂,既有劉漢帝國的將軍,也有曹操魏王國的將軍,劉備漢中王國的將軍。
比如關羽的前將軍,就是漢中王國的,與漢朝其實沒什么關系。
照理說于禁和徐晃的功績,還達不到揚威和討逆這兩個將軍名號。
劉協主要是為了對他們施恩,讓他們真正的忠于自己。同時也為了激勵其他人,讓其他人像他們一樣,如果想要得到高爵厚祿,就得要為自己賣命。
只是封賞太過也有弊端,就是他們以后再立功時,就會很難封賞。等到賞無可賞的時候,除非他們自己懂得功成身退,否則就只能如歷史上的那些君主一樣,要么杯酒釋兵權,要么就只能找理由殺掉了。
不過現在還不是劉協該想這些的時候,他只想著要怎么樣才能真正的把兵權抓在自己手里。
夏侯淵雖然這次沒有功,甚至還可以說是有過,但現在軍中只有他有資歷統領大軍,又有夏侯惇在兗州的關系,劉協只得升他為右將軍。
不過同時收回給他的符節,給徐晃的符節也已收回。
劉協本來想要恢復虎符制度,分于禁徐晃和夏侯淵各為一軍,分別給他們虎符,憑虎符對上之后才可以調動兵馬。
但是被侍中荀攸給勸住了。
荀攸以為,現在還是屬于戰亂時代,如果嚴格以虎符調軍,則各軍將會失去主動權,容易失去戰機。而且虎符制度代表著嚴重削弱夏侯兄弟的統兵權力,很可能會激起他們的過度反應。
劉協一想也是,現在曹氏衰落,但是夏侯氏算是崛起了。夏侯惇主政兗州,得要想個辦法把他調走才行。
現在劉協算是親自掌權,不過底子還是太薄,無論兵力還是財政,都不足以能讓劉協為所欲為。外加各地州郡情況復雜,還不是動他們夏侯兄弟的時候。
其實曹操被刺的消息送到兗州后,夏侯惇即派五百人到朝歌去等著董承。只是伏完派人去通知董承時,即吩咐告訴董承,讓他不要從朝歌走,以防夏侯惇的堵截,最好是翻過太行山,先進入并州,再從并州回冀州去。
這么走路遠不說,路還非常難走,不過還是命最重要,雖然并不是董承刺殺曹操,但這罪名他也洗不清了,只能依照伏完所說的,從并州繞路走。
夏侯惇本來是想帶著董承的人頭回去獻祭給曹操的,現在沒有董承的人頭,回去又怕兗州有事。
所謂有事是怕有人來占了他的權力,他現在在兗州的勢力還不夠穩固。經過再三考慮之后,他便決定不回許都,一切等穩定之后再說。
曹昂在曹操墓地旁邊結廬,決定在此服喪三年。
漢代有服喪三年的禮制,許多人當官的時候,如果家中有親人去世,一般都會去官歸喪,而且要服三年之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