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看到這里就估計明白了,其實大部分勞務公司給國外工廠送工人,是幫國外工廠剩成本,聘用那邊的工人按照小時收費,加班還要另算,還要給充足節假日。
所以一些企業想到用一小時價格換取一個勞工一天到兩天工資,那么省了一大筆人工開銷啊,但在本國做可能被處罰啊,怎么辦?
去其他國家建廠,在運輸回來包裝出口,剩下的錢是一筆巨款,就像現在很多企業從咱們這撤了去一些小國家,比如越國,緬國這些。
為啥?簡單說我們的勞動法越來越完善了,以后工廠工人的價格大城市的算,要六七千一月基本,這是除了五險一金外,還要給員工提供食宿,加班還要給加班費,節假日,成本就高了啊。
而且住宿條件和食材等,還要時不時被檢查,成本再次增加,這里說的是一二線城市。
不止國外產業,還有國內的一些大企業也把一些需要純體力勞動的產業放在了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來節省成本,所以網上有的人說的這個企業跑了,那個企業跑了,基本都是連到底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而越來越多國內的人跑去這些相對落后的國家開個小作坊,然后在把制作好的東西賣給國內和其他發達國家,用的是廉價的勞動力。
就像這時期,這個村子里的一些工人一樣,一月給個一千多樂呵著干,出去到大城市發現這時期居然有三四千一月,那就拿命干了。
但也有一批人就去轉了一圈,吃不了那苦或者被黑中介騙了,就說大廠哪有那么多錢賺啊,這輩子的記憶都覺得千禧年前后沒有三四千的工資。
這類工種的需要你付出的就是純體力,純時間,為何工資那么高?其實一說你就明白了,如果不把這批人的工資提高,那么很多行業是沒法推進的,最主要一點,這類工種最直白的就是用有限的體力來賺取一筆錢,因為到了五六十歲,大部分身體都會伴隨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職業病。
常見的就是風濕關節,還有一些身體機能損耗,比如腰肌勞損等,對這個職業有句話叫年輕時拼命賺錢,到老了拿錢養命。
以后國內如果還想和以前那樣用人,那么你就把錢給足了,上限可能要破萬工資,所以各家開始找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經濟落后的國家,就成為了首選,你想不給社保,不給加班費,一月就給二三千的錢,沒日沒夜給你干活,換做是你,你怎么選?千禧年前后很多工廠就這樣子。
這就是總最小的錢獲得最大的利潤,但這錢賺的都是真正工人們的血汗錢。
咱們這沒法賺了,就換個地方賺了。
以上刪減了一千多字,有的還是不寫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