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策把如意算盤打給林如海后他人就不去管了。
因為報紙的意義之大,作用之強,他都已經給林如海說的很明白了。
傳播大眾,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
這要是被朝廷把握在手中了,可想而知意義有多么重大。
而且在這個時代里,印刷事也不成問題。
銅活字、鉛活字全都有。
只不過這東西要搞出一套完整的字模耗費巨大,所以民間很少有人玩,但是官府絕對不缺。
而且在奉上報紙的同時,陳玄策還同時奉上了一個石膏模澆鑄鉛版的法子。
簡而言之就是將金屬字模排成印版,以熟石膏從凸版制成陰模,再使用熔化的鉛液注入模型,成為經濟方便質量可靠的鉛鑄版的法子。
這一妙法的作用是最大的利用字模。
畢竟報紙這東西是要走量的,你要印報紙的話,那是必須要擁有龐大的印刷量的。
不可能一份朝廷出面發行的報紙,這么大的事兒,你卻只能拿出一天三五千份的印刷量不是?
三五千份的報紙別說廣告天下了,那就是在京城也掀不起啥風浪啊。
因為一套字模中的相同字模是有限的,哪怕是一些常用字,也不可能成百上千的擁有。
所以哪怕有朝廷之力,報紙的排版又能成多少版呢?
是五版?六版?還是十版?
再去想想一版字模一天最多印刷多少份吧。
就算是一天到晚的人歇模不歇,一天24個小時,一小時60分鐘,也就是一天1440分鐘,你一分鐘能印刷幾張?
畢竟報紙不是書籍,只論幅面,它比書本大的太多了。
哪怕是再熟練的師傅,從鋪紙到拓印,然后還有揭紙,一分鐘兩份這已經是神速了吧?然后再去假設他一天到晚的工作速度都能保持在巔峰數字,那一天又才能搞出多少份呢?
所以在古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報紙沒能出現,那還真不稀奇。
林如海是識貨的人,在聽了石膏模澆鑄鉛版的法子后是拍手叫好,直言這個法子如果全天下流傳開了,必可叫書籍便宜上許多。
薛蟠眼睛又是一亮。因為書局這東西,他們薛家也是有的啊,雖然往日里根本就不受薛家人的重視,但好歹有根底的,如果用上了這個法子,豈能不大放異彩?
要知道書局里印書,最麻煩的就是排版。而有了這個法子,薛家哪怕只有幾個排版師傅,那都能迅速的印出成千上萬本書來。
因為那澆鑄出來的鉛版直接就可以印刷,而不需要重新排版,這不僅省去了書局印刷上的很多時間,還節省了大批工錢昂貴的排版師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