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酒樓修繕了這么久終于迎來了開業,好再酒樓的底子本來就特別好,梁柱都是極好的木頭,就算是幾百年也不會**。
能從它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上看出當年的盛況,如今落到自己手里也是特別大的緣分,相信比起舊時的輝煌肯定過之無不及。
沐生早在酒樓開業前就在各處大街小巷子打好廣告了,到方氏印刷坊印了一大摞宣傳紙,把噱頭搞的十分大。
還與方氏印刷坊簽訂了長期合作的契約,但凡酒樓里有活動就到它那去刻板印刷。
還在約定凡是這印刷出去的書籍話本打包的紙上都印上她沐生設計出來的小廣告。
一般能有錢進書或者是印刷書籍的都是富足人家,這么一來這酒樓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本來把刑場的的觀刑臺買下來做成酒樓就大有人聽聞,沐生這小廣告一發更是大街小巷人盡皆知。
伸娘子在府里拿著沐生的小廣告端詳,不禁感慨,“年輕人啊就是點子多,我這一代是真的老了,就盼著樂兒快快長大懂事”。
沐生還把之前那打快板的婦人直接雇傭了下來,在門口迎客。
本來婦人家靠打快板賣藝,飽一頓饑一頓,現在有人愿意雇下她這個人有飽飯吃自然高興的不得了。
別說這打快板賣藝的從小混跡在這來來往往的街頭人際中能說會到看人眼色的本領相當的可以。
就是原來那行頭差了點,沐生現在畢竟做的是中高端,所以還給她辦了身行頭。
其實店里的伙計沐生都給她們準備了行頭,只不過一下太多裁縫鋪子那里趕制不過來,衣服上面還用刺繡繡上了酒樓的招牌。
從早上吉時掛了招牌剪了喜球開始到現在中午酒樓里面席位已經坐了大半,樓上的包廂也過了半,這場面雖然看起來不如當初大吉大利開張來的好,但是實際上這已經是相當的不錯了。
因為酒樓真正用餐的高峰期不是在中午,而是在下午到傍晚,況且這一桌最低消費算下來也不是像大吉大利一桌才幾銀錢。
這單單是鍋底和餐前的茶點就要幾銀,雖然說是茶點免費,可是沐生可算的清清楚楚,羊毛都出在羊身上,早就包括在鍋底里面了。
粗略算下來一桌能收上十來二十銀,要是酒水多的能有三十多銀,包廂還另算,除去人工成本利潤有百分之七十以上。
中間臺子上是唱戲的,沐生還親自寫了小品,靈感都源于記憶中春晚上的那些片段,只不過改動了些,畢竟有些詞匯和物件不屬于這個世界,說出來也聽不懂,所以很多都需要再次創作。
下邊的人一邊吃一邊看臺子上的演出,心情愉悅。沐生其實把特別刺激笑點的部分剔除了一些,只是需要吸引人保持興奮和愉悅感而已,但是如果笑點太大,遇到上了年紀的人用餐也是危險的事情,有安全隱患。
家里帶過來的家仆在這里也被安排上了找到了合適的崗位,負責各方面的監督和安排。
當然在上崗前沐生給她們都做好了培訓,女子都還好,只是男子一開始有些覺得不可思議,不過都最終在沐生的強迫性改造下慢慢的適應了。
適應了之后相比起來居然比女子還奮力些,是要崛起的節奏。
不過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順手被沐生培訓出來了,也有兩不合格的,性格內向了些不怎么說話,不過在沐生這里每個人可都是有價值的,沒有價值就發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