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艦隊積分消耗很少。
但這東西和艨艟什么的完全就是兩回事。
剛一兌換,碼頭那邊就出現了一座干船塢,能夠制造三千噸以下的艦船,算是港口系統免費贈送的。
而在其船塢上則有著一個巨大的艦船三維立體圖形。
李小象過去之后才發現,自己可以好似在電腦上操作一般,輕易控制這個三維立體圖形的變化和數據。
可以這么說,這是一個相當好用的東西。
按照這個三維立體圖形的限制,可以造出三千噸以下的艦船,這個立體圖形將會按照艦船的噸位,再度消耗艦隊積分來定型。
也就是說這玩意即便是diy,也要扣除兩次艦隊積分。
當然,這樣還算科學,能夠控制噸位大小。
造多大的艦船?
這是一個問題。
頂格三千噸?
呵呵,別看現在人手多了,真要是造這么大一艘艦船出來,依然很難開動。
一艘三千噸的蒸汽船,光是蒸汽機那里的機修人員大概需要五六人。
再說了,這樣大的船,光是材料準備,至少也需要花費一個星期。
別看大家現在一個個身強力壯,但總歸比不上現代化的機械作業。
魔法塔里倒是有魔法傀儡,但卻走不出魔法塔。
因而如果想要在短短兩天時間里造好船,投入到戰爭片段里,那么噸位就必須下調到一個合理的位置。
與張嘯天交流一番之后,李小象發現,即便是將船的噸位調低到三百噸位,想要在兩天內造出一艘蒸汽船來都是個夢。
原因很簡單,先不說木料等等的籌備,光是蒸汽機的制造都需要不少時間。
如此一來,這蒸汽船就只是暫時靠后了,李小象則將艦炮一事提上了議案。
從艦炮這玩意出現開始到現在,其類型就是多種多樣,但最基本的則分成四種。
前裝滑膛炮,后裝滑膛炮,前裝線膛炮以及后裝線膛炮!
其中最先進的自然就是后裝線膛炮了,但這種炮第一時間就被李小象給劃了出去。
原因很簡單,后裝線膛炮這玩意的技術含量比較高,在短時間內是沒可能打造出來的,別的不說,光是刻畫炮管里的膛線就需要制造專門的機器,這個技術精度要求是真的高,至少對這群從沒有造過炮的家伙而言是這樣的。
反之,最麻煩的前裝線膛炮也被劃出了制造范圍。其原因更簡單,前裝線膛炮在歷史上研究出來過,但由于填裝炮彈的不方便,尚未用于實戰就被淘汰了。
至于前裝滑膛炮和后裝滑膛炮,各有各的好處。
前裝滑膛炮大概是制造最簡單的火炮了,一根管子,只要里面打磨光滑了,就算是石頭炮,都能夠使用,當然,至于會不會炸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后裝滑膛炮就要考慮密封性等等之類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