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任中書舍人的賈至,某天在上朝時,寫了一首描寫百官上朝場面的一首作品,《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同僚友》的七言律詩。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這首詩的政治色彩很濃,皇宮豪華的氣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時嚴肅隆重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
詩題中的兩省是指中書省和門下省。
唐代的行政中樞是隋初確立的三省六部。其中的中心是中書省,中書省為皇帝提供咨詢,負責起草各種議案以及詔敕,其長官叫中書令。
對于中書省制定的各種議案予以審議,并擁有將原案“封駁”退回重審權限的叫門下省,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專門負責提意見的諫官,即諫議大夫等也屬于這個部門。在門下省的背后是各種貴族勢力,門下省就處于貴族勢力代言人的立場。然而與皇帝的意向發生沖突的封駁,其實并非簡單的能夠發動,所以后來門下省的存在意義逐漸消失,到了玄宗朝,門下省的地位已經在中書省之下。這一現象實際上象征著貴族立場的變化,表明其已被納入皇權支配之下。
除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之外,還有尚書省。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由于唐初太宗在秦王時代曾經擔任過這個職位,所以其后一直空位,尚書令下面的左仆射和右仆射,遂成為事實上的長官。尚書省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其下面的省廳一共有六個部門,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各個方面的行政事務,三省六部即對此的統稱。
賈至這首詩的一個特點是全詩用比較貼切的文字描寫場面,雖說用到一些褒義的修辭,但是卻沒有出了早朝大明宮這個場面,用字很集中,并沒有用使讀者有更多題外思索的字眼,說白了就是意境上蒼白,雖然有詞藻的堆疊,可是還是落在俗套里。不過或許是場面過于宏大,詩人作為一名官員,能如此下筆已是難能可貴了。
簡單一句話,即“寫得真。”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詩里就有,不新鮮;青瑣,是宮門上的一種裝飾,這里代指宮門,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漢代的宮殿,這里因為避諱而代指唐朝的宮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鳳凰池上,這更是封建社會千年的傳統;至于朝朝協助君主,古代三綱中臣以君為綱講了好幾千年了,寫出來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為這首詩記載的場面在那個時代日日重演,所以詩還是有了歷史見證一樣的作用。
政治色彩濃厚的詩通常因為要表達主觀上的尊重及客觀上的嚴肅,詩寫出來個性并不突出在所難免。
當然這不是說寫宮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個人色彩,而是說封建社會里的詩人寫宮廷生活就會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當時政治局面是不允許他們那樣的,和現在寫詩不一樣。現在講民主,批評起時事來可以酣暢淋漓得加進自己的感情。可是那個時代寫詩卻是不興這樣的,一旦如此,就會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寫一個宮廷生活的場面,不是為了讓人躲著自己。在這里詩人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種場面,從而了解自己也是個本分的臣子,要不然這首詩不會寫得如此直白。
讀者如果能體諒賈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會明白詩里那些臣子為什么亦步亦趨小心謹慎,就會較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華麗的宮殿上演出著一幕什么樣的大戲。
為賈至這首詩寫和詩的一共有三位詩人,分別是:王維、芩參、杜甫。這三人中以芩參的和詩最好,杜甫的最差。
首先,我們先看和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