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悼亡詩,顧名思義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漢族詩歌題材之一,始于晉代潘安。
西晉文學家潘安,美姿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標準的美男子。據說少年時曾挾彈出洛陽道,婦女們見到他無不為之傾倒,“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但是,他對妻子的感情卻始終如一,可謂情深意篤。他二十四歲結婚,五十歲妻子不幸死亡,夫婦和睦相隨二十六載。潘安悲痛之極,為她服喪一年,期滿后于元康六年(269)改服赴任,作《悼亡詩》三首。詩中所寫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流暢,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句子。“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睹物思人,撫衿長嘆,徘徊墓前,不忍離去,最后“揮涕強就車”,“路極悲有余”。詩中所流露的真摯、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頗為后人贊賞,此詩也得以廣泛流傳。從此之后,《悼亡詩》便成為丈夫哀悼亡妻的專用詩題。
古代最早的一首“悼亡詩”是《詩經·唐風·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后,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后,歸於其室!
《詩經》中的這首《葛生》是中國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一首悼亡詩。
描寫的是一位男子在一片荒野中埋葬了愛人,那兒生長著葛藤、棗樹、荊樹,還有四處蔓延的蘞草。他站在荒野中久久不愿離去,愛人在冰冷的墓穴里孤零零的躺著,不再有人相伴,而自己何嘗不是孤零零的獨處,不再有人和他相依,漂亮的角枕,鮮艷的棉被還殘留愛人的氣息,昨日的歡聲笑語涌現腦海,葛藤纏繞荊樹、棗樹,就像他們親密相擁之景。雖近在咫尺,卻生死相隔,不禁令人哀傷悲痛。
中國古代最早寫悼亡詩的詩人是西晉美男子潘安。他二十四歲時與妻子成婚,兩人情深意篤,琴瑟合鳴,共同攜手走過了二十六載風雨,他的妻子在他五十歲時忽然去世,潘安悲痛至極,寫下《悼亡詩》三首,最有名的是第一首: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馀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霤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展轉盻枕席,長簟竟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