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小樓獨居,雙人床上如今只有一個人睡,自從男人死后已經十年,人鬼殊途而相思不絕。詩寫得情真意摯、蒼涼感人。白居易看到詩中有“燕子樓”三字,恍惚間記起十年前在徐州的那段經歷。張建封、關盼盼,這久違的名字再上心頭。
白居易問起這詩的來歷,才知道正是盼盼所作。在張建封死后,張家人扶著靈柩歸葬北邙山,盼盼從此便把自己封閉在燕子樓里,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一轉眼就是十年。這十年間,慕盼盼之才名、艷名而來的人著實不少,但盼盼始終惦記著張建封的情義,再不肯與人一見,偶有作答,也只是以詩名志而已。這些詩累積起來已經有三百多首了,白居易看到的這三首只是其中的只言片語。
十年前的那場歡宴再現眼前,張建封的儒雅和關盼盼的美麗曾是那么地珠聯璧合,徐州的日子曾經是那么地美滿快樂,誰知道轉眼之間便物是人非,而關盼盼死守著當年的一段情義。十年三千六百日,要多么堅強才能夠捱得過來呀。
白居易感慨萬千,步盼盼的原韻和了三首:
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尤其是第三首的最后兩句:“見說白楊堪作柱,爭叫紅粉不成灰”,張建封墳墓上的楊樹已經從當初的小樹苗長成柱子一般高大了,在這無情歲月的沖刷下,當年的絕色又如何?
彈指間白楊作柱,紅粉成灰,時間過得那樣快,除了滄桑,什么都是留不住的。
事情到此并未結束。白居易的三首詩傳到了盼盼手里,讓盼盼唏噓萬千,當她把三首詩看完后,卻發現后邊還附著一首七絕: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盼盼看后容顏大變。這首詩是說,當年張建封不惜重金買得絕色女子,盡心盡力地教她們歌舞技藝,但身死之后,那些受張公大恩的歌舞伎卻沒有一人追隨張公而去。人情世態,可為一嘆。
這首詩,盼盼邊看邊哭,邊哭邊看,最后說道:“我并不是不肯追隨張公,只是生怕在我以死殉情之后,世人會因此而批評張公重色。張公若有從死之妾,恐怕清譽受損。”繼而步韻一首,作答白居易: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詩中說十年來自己獨守空房,愁眉緊鎖,當年白居易寫詩形容自己如若風中牡丹,而今春去也,牡丹早已凋零,只是心中深意無人會得,不免嘆息。又寫一聯:“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笑白居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此悲哀不食,十多天后便當真追隨張建封而去了。
燕子樓前緣后事,說來令人無限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