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離京口作
輕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還算年輕。那是在熙寧六年(1073),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已經三年了,之所以離開京城,在杭州做官,是因為王安石變法,蘇軾是個堅定的反對派,在京城是呆不住的。好在杭州是個好地方,繁華富庶,風景秀麗。不說,歌技也好的很。按宋代規矩,地方官三年一任,期滿調任,蘇軾在杭州做滿三年,要轉任密州太守,在離開京城的時候做了這首《醉落魄》。
這首詞現代人讀起來會覺得別扭,因為全不押韻,其實蘇軾押的是入聲韻,而現在普通話里已經沒有入聲了。大家要是詩詞讀得多了,對入聲就會產生經驗上的感覺,也會理解古人詩詞用韻絕不是隨意為之的。比如前人說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不少讀者都不理解,究其原因,《春江花月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排律的音律美發揮到了極致,后來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也始終超不過這個水準。
京口就是現在的鎮江,等到南宋,詩詞當中會更多地提到這個地方,因為那時候從此北望是一片難收的故土。蘇軾時代的京口,并沒有國仇家恨的含義。蘇軾坐著小船渡江北上,這時候也在思念著他的“故國”,詩詞當中出現“故國”這個詞很多時候是指故鄉,比如蘇軾到了密州之后寫過一首《望江南》,正與這首《醉落魄》呼應: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后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
上片寫作者登臺時所見景象,在超然臺上,居高臨下,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一灣護城河水繞了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如煙細雨籠罩著千家萬戶。
下片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思鄉是蘇軾作品中的一個主題。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從二十二歲中了進士,直到六十四歲去世,除了兩次奔喪守孝之外,再沒有回過故鄉。不但如此,蘇軾還在全國各地被調來調去、貶來貶去,走遍了大江南北,一輩子只是個飄零游子,基本上從來沒有做過歸人。
故土難離,人總是會想家的。蘇軾初踏仕途,任鳳翔府簽判的時候,登上寶雞縣的斯飛閣,極目遠眺,視線應該是向南的。他在斯飛閣上題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