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盧象升戰死,建奴肆虐京畿、河北、山東等地,反賊降而復判,朝中清流不停彈劾楊嗣昌,崇禎是頭疼欲裂,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這會兒,朱器圾也有點頭疼,因為他缺人。
造反靖難可不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然后率軍一路橫掃,打下所有地盤便行了。
他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
比如十余萬大軍的后勤。
這會兒他手底下十余萬大軍基本都窩在駐地操練,每天也就消耗些糧餉而已,后勤自然沒什么壓力。
一旦十萬大軍出擊,開始造反靖難,后勤壓力就大了。
打仗的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不光是子彈、炮彈、手雷等軍需物資,甚至就連衣服鞋子這些日常物資的消耗都會急劇增加。
行軍打仗跟待在駐地操練可不一樣,那動不動就是幾百里甚至幾千里的路程,鞋子跑爛了,你總不能讓人光著腳吧?
還有,打仗的時候,你總不能跟敵人說,我們先說好,不準打爛衣服啊!
可能嗎?
總之,十萬大軍的消耗,他都得事先考慮好。
又比如,打下地盤之后,治下的老百姓怎么養活。
占的地盤越多,人口就越多,大家都要吃飯啊,你占下地盤卻養不活治下老百姓,那豈不自尋死路!
李自成最后是怎么滅亡的?
這貨幾乎占下了陜西、山西、河南全境,治下老百姓足有上千萬,兵力更是達到了恐怖的百余萬,但是,他卻不管老百姓死活,只知道打仗,完全不顧及民生,結果,還不是如同空中樓閣一般,轟的一下就倒塌了。
如果他也如同李自成一般,只知道搶地盤,不管老百姓死活,造反靖難那就是個笑話。
這會兒,他并不是沒地方種糧,東番大員那邊開墾的荒地已經達到十余萬畝,糧食產量也達到了數十萬石,如果能將那邊數百萬畝荒地全部開墾出來,勉強養活數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是不成問題的。
問題就是,他沒這么多人。
這會兒他手底下總共也就百來萬人,而且大多集中在南陽和重慶等地,沒法抽調去東番開荒。
因為這些人得造槍、造炮、造子彈、造炮彈、造船,造各式武器裝備和輜重,還得種紅薯、種土豆、養兔子、織布賺錢,這樣十余萬大軍才有后勤保障,要把這些人調走,一旦開戰,十余萬大軍很快就會亂套。
而且,他還不能打下地盤再考慮糧食問題,因為開荒種糧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剛打下地盤,把人送到東番便能保證有飯吃,沒有一年時間,這些人養活自己都難。
也就是說,他最少得有上百萬人一年的糧食儲備,并安排好十余萬大軍的軍需后勤,才能放開手腳去干。
要不然,就會像李自成一樣,打著打著,突然間就莫名其妙的垮了。
問題,他上哪里找這么多人來種糧食,搞后勤呢?
難道,直接去搶人嗎?
好像不行,直接搶人不就等于是開始造反靖難了嘛,到時候,非得整的自己手忙腳亂不可。
他還是想穩妥一點,廣屯糧,緩稱王。
正當他為了人口而頭疼的時候,密衛突然間給他呈上來一首《勸賑歌》。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