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府里的金銀財寶是不用想了,早被張獻忠給搬空了,也就糧食,他還留了三十萬石左右,足夠五萬大軍吃半年的了。
不過,對于二十萬大軍來說,這也就是一個多月的口糧。
這點收獲只能說聊勝于無吧,最重要的還是襄陽城本身,這座雄城,足以抵金銀無數。
他稍微在襄王府的“遺跡”轉了一圈,便回到城外的帥帳,召集一眾將領,開始商議接下來的進軍路線了。
接下來往哪里打呢?
襄陽地處南陽盆地的最南端,東邊、南邊、西邊幾乎都是山地,自襄陽繼續往湖廣其他地方進發能走的路也就兩條。
一條是走陸路,自棗陽下隨州,拿下德安府,直逼武昌府。
這條路去武昌府是最近的,但是,棗陽至隨州乃至德安府城一路皆是低矮的山地,極不利于大軍行進,如果走這條路,打到武昌府最少也要二十天以上。
另一條是走水路,沿漢江南下,過宜城,拿下承天府,然后再繼續南下進逼荊州府又或往東進逼武昌府都行。
這條路就比較好走了,因為襄陽府與承天府之間漢江兩岸有一片長條型的盆地,大軍通行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到了承天府便是江漢平原了,大軍推進起來更是暢通無阻,更重要的,有漢江水路在,不管是糧草輜重還是武器裝備,運送起來都毫不費勁,一點都不用擔心。
不用想,肯定是走水路沿漢江南下更為有利,至于棗陽和隨州一線,他們的大軍行進困難,張獻忠的大軍行進更困難,基本上不用擔心,除非張獻忠破釜沉舟,丟下都城武昌不要了,繼續做流寇。
當然,這點也不得不防。
最后,朱器圾決定,調安北軍和兩萬西南軍鎮守棗陽,留安南軍和兩萬西南軍鎮守襄陽,留一萬西南軍鎮守谷城,這樣一來,他們后方基本就安全了。
要知道,安南軍和安北軍可不像張獻忠手下的賊寇一般不經打,他們都是有火槍火炮也有轟天雷的,野戰的話,由于戰車有限,他們可能不能以一當十,守城的話,以一當十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再算上五萬協防西南軍,恐怕張獻忠就算是把手下所有人馬調過來都休想拿下襄陽府。
沒有了后顧之憂后,朱器圾便下令,命御林軍、戚家軍、禁衛軍為先鋒,直奔宜陽,他親率平東軍、平西軍、軍和平北軍為中軍,隨后跟上,孫傳庭則率五萬西南軍殿后,準備接收城防。
宜陽正好地處襄陽城和承天府府城鐘祥中間,而且扼著漢江中游水道,本是個比較要害的關隘。
奈何張獻忠認為襄陽城防已經夠堅不可摧了,而且承天府府城鐘祥城防也不差,這夾中間的宜陽就是塊雞肋,守不守都沒多大關系,所以,他總共也就在宜陽駐下了五千守軍,而且,這些守軍主要還不是用來守城的,而是用來“收集糧草”的。
說白了,這些人就是干流寇老本行的,到處搶,只是美其名曰給大軍“收集糧草”而已。
這么稀松平常的流寇,面對裝備精良的御林軍、戚家軍和禁衛軍,根本就沒得打。
宜陽守將也很干脆,他直接就率手下五人馬投降了!
而且他還獻上了十萬余石的糧草,只求官軍高抬貴手,把他給收編了,不要把他給宰了!
宜陽城就這么拿下了,而且還白得了十余萬石糧草,這點朱器圾是沒有想到的。
至于這五千投降的人馬,收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經過嚴格篩選才行,這點,只有等他擊敗張獻忠再說了,包括襄陽城的將近四萬俘虜,他都還沒來得及篩選收編呢。
這個同樣不能急,用張獻忠手下的人馬去打張獻忠肯定是不行的,不說人家會不會叛變,礙于袍澤關系又或朋友關系什么的,想讓這些人去跟張獻忠手下的人馬去拼命基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