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麻煩了。”路承周喃喃的說。
劉有軍雖然沒說情報來源,但其實相當于告訴了路承周,軍統之所以知道古日昌會來海沽,是因為那批軍火要到海沽了。
“此事就交給我吧,軍統一定不會得逞的。”李向學說。
路承周及時將情報傳遞回來了,就不算麻煩。
不管多麻煩,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看來我得迅速擴大交際圈才行。”路承周嘆息著說。
他現在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明知道軍統要對古日昌動手,甚至還要他親自動手,但卻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在制裁時,任由古日昌逃脫,是最低級的做法。
只有將事情消滅在萌芽狀態,讓軍統感覺到地下黨在活動,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只是,路承周對這些事情,并不了解。
畢竟他才參加工作幾個月,很多事情都不熟悉。
而且,路承周的人脈,也還沒有建立起來。
比如說法租界的巡捕房,他就沒有熟悉的人。
要不然,這種事情,只需要一個電話,就能輕易解決的。
“這種事情要一步一步來的。”李向學安慰著說。
路承周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
畢竟,他才二十出頭,就已經有四層身份了。
地下黨、軍統、日本特務機關情報員,再加上英租界警務處的副巡官。
路承周能同時應付各個方面,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
“好吧。”路承周嘆了口氣,輕聲說。
他已經暗下決心,這種事情,以后自己要有解決的辦法。
將情報匯報給李向學,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
將事情處理好,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務。
路承周有英租界警務處副巡官的身份,暗地里還有日本人的支持,以及軍統作后盾,很多事情其實是很好解決的。
“對了,寧園已經對外開放,我們以后,可以去那里見面。”李向學說。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直隸總督袁大頭為推行新政,委派周學熙以工藝總局名義在海沽北站附近籌辦種植園,1907年正式開湖建園。
1930年,北寧鐵路局購得此園并規劃拓建為公園,取用諸葛亮《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命名為“寧園”,并立碑于亭廊之中。
公園沿襲中國古典造園的手法,在種植園原有基礎上,新建宏觀樓、大雅堂、志千禮堂、圖書館、四面廳、釣魚臺以及水池亭橋、長廊曲徑等古典建筑。
園內湖渠聚合相宜,以30余座拱橋、小橋貫連,沿岸遍植垂柳,樓亭錯落,回廊蜿蜒,表現出若隱若現的園林情趣和自然優美的獨特景觀。
寧園占地近七百畝,其中水域面積接近兩百畝,這么大的一個公園,實在是接頭集會的好去處。
PS:今天不下暴雨的話,應該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