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些大臣理智的分析了新政與舊政之間的差異,雖然明知道新政是好的,但還是戰隊舊黨這一邊兒,畢竟他們也是要吃飯的。
有時候只是一個選擇,就能決定他們的飯碗是否能夠留住。
但有一個人頗為不同...當年被新黨差點“整”死的蘇軾,如今回朝之后,卻發現卷土重來的舊黨...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貪污腐敗之相,讓他打心眼兒的反感...便仗義執言,陳其時弊,抨擊了幾句。
得,把舊黨的人也得罪了一大票。
畢竟他的老師歐陽修已經去世了,當年朝廷新舊之爭愈演愈烈時,他在家中守孝...其實跟現在上位的那些舊黨中人,關系也就一般,甚至可以說是真不熟。
這些人本就眼紅蘇軾的升遷速度,這下子可好...一不小心就把新舊兩黨全都招惹到了。
蘇軾,經歷過宦海沉浮,知道很多人只是為了當官而當官...當然,相信其中絕大部分人在十年寒窗苦讀時,心中也有一番偉大抱負的,可一旦進入這個大染缸...又有誰人能經得住其中誘惑?
能夠始終保持本心?
就連他自己都不敢保證,又有什么立場去說旁人?可是他已經說了,只是他說的話并沒有人聽。
連小皇帝也意外:“先生不也是舊黨的人么?為什么還要罵舊黨的人?這一次若不是老師也在,你可能就要被他們狠揍一頓了。”
“老臣一向是對事不對人...他們做的不對,老臣難道說不得?”蘇軾對著小皇帝說道:“當年的新黨大肆排斥異己,不論舊黨好壞,全都一桿子打死;如今舊黨上臺,新黨已經快要被全部趕出朝堂了...平心而論,不論是當年的舊黨,還是如今的新黨,當真就認為對方沒有半分可取之處,他們自己的觀點就一定是對的?小天師有一句話說的好,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舊兩政的優勢與弊端,經過這些年來的施行,想必已經非常清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大宋何愁政治不能清明,國力不能強盛?”
“可他們是在做什么?他們爭得不是執政之法,而是權...”蘇軾眼中帶著濃濃的失望,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可在不能任由自己施展。
“聽娘娘說,先生日前請辭了。”趙煦上前一步,拉住蘇軾的衣袖,問道:“先生要離京么?”
“老臣...是。”蘇軾本想要說些什么,可終究也沒能說出口,只是點了點頭。
汴京是容不下他了,而且那些舊黨之臣,也不可能眼看著他給皇帝當老師...與其被趕走,不如自己先退一步。
趙煦則是沉聲道:“等朕親政之后,就給先生報仇出氣。”
“官家不可!”蘇軾大驚失色:“老臣何德何能...陛下且安心跟著小天師學習,老臣已經派人將家中的典籍送至宮中,以官家之才智,已能自習...若有什么不懂之處,可詢問小天師...小天師之才不在老臣之下...而且老臣也不是不回來了,老臣此番先替官家去感受民間疾苦,爭取能夠總結出一套取新舊兩政所長之法,當官家親政之后,老臣還要大展拳腳呢。”
“朕親政時,必拜先生為相。”空頭支票雖然不要錢,但此時此刻的趙煦,無比認真。
因為張秀的參與,趙煦的性子已經完全不同...原本的趙煦是一直處在高太后的壓制之下,基本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再加上華夏師長式的教育方式...別說趙煦還是個皇帝,就是個普通人,也容易埋下一顆逆反的種子。
但是現在不同,從一開始小皇帝對蘇軾的抵抗,到看到蘇軾字畫詩詞時的喜愛,以及現在對老師即將離去的不舍...充分證明了趙煦的轉變是積極向上的。
雖然現在軍國大事依舊是高太后與幾位大臣處理,但處理的方法以及結果后續,都會由蘇軾取來,當成是教材來教導趙煦。幫助趙煦分析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利弊取舍等等。
趙煦樂在其中。
甚至后來,都不用蘇軾去取那些卷宗,趙煦自己就記在腦子里,等下了大朝,或是散了小朝會...就主動去向他們請教,其中有一些趙煦自己的看法,也能讓蘇軾眼前一亮。
張秀看著難舍難分的師生二人,心說:“蘇老板,不枉費貧道如此辛苦的為你二人牽線搭橋啊...往后說起來,你蘇老板也是一代帝師了。”
又做了一件兒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