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再一次離開了京師,新舊兩黨彈冠相慶,喜聞樂見。
趙煦雖小,但也將這些嘴臉都記在心里。
“東坡先生大才,可為世人所不容。”小小年紀的趙煦,已經開始憂國憂民,對著張秀一本正經道:“我要引以為戒,等我親政之后,必不能容忍黨爭之于朝堂。”
理想是豐滿的...但朝廷之上,黨爭是斷絕不了的。
除非那些大臣全都是莫得感情的辦事機器,而皇帝一個人能將所有的政務全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未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但現階段這確實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不過“小孩子”的想法難免極端,縱然聰慧過人的趙煦,也難免鉆牛角尖。
因為蘇軾被“萬人錘”的遭遇,讓他認為錘蘇軾的全都是壞人...并且將他們的名字全都記在了小冊子上,可謂是“簡在帝心“了。
張秀看過之后也是無奈苦笑,老一些的也就算了,估計也活不到趙煦親政...但是他們的家族后輩以及學生,還有那些“迫害”蘇軾的主力軍,估計也就七八年蹦跶的時間了,大宋律...應該是有皇帝成年之后就要親政的規矩吧?
等趙煦親政之后,這幫人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覬覦,大概率前途渺茫...看小皇帝現在憋著這股勁兒,很有可能將這幫人也流放一波。
或許因為成年之后考慮的事情更全面,知道輕重緩急,不會一上臺都一幫子都殺死...但沒有好下場基本是已經可以確定了。趙煦,是個極其有主見的小皇帝。
蘇軾這個時候選擇離開,未嘗不是感覺到趙煦雖然喜愛他的才學,也愿意真心實意的向自己請教學問,但...在真正治國治民一道上,自己能夠教他的其實很有局限性...小張天師曾說,不下基層,不知疾苦,不言民事。
百姓真正需要得是什么?
無非就是吃飽穿暖,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簡單的訴求。
可為什么就是如此簡單的訴求,歷朝歷代都不能滿足他們呢?
蘇軾覺著想要真正的搞清楚這一點,日后輔佐趙煦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要親自去民間走一趟...為此,他決定隱姓埋名,舍棄蘇軾的身份,化名李懷書,從京師御拳館周侗處借了那兩個半大小子當護衛,裝成是爺孫三人一同游歷江湖。
盧俊義與林沖是周侗的弟子,也算是年少有成,京師御拳館中的許多教師都已經不是他們二人的對手,缺少得是江湖經驗...正巧,蘇軾是個一等一的老江湖,倒也互補。
蘇軾以李懷書的身份向他告別的時候,表情相當精彩...自從他來到這邊也多方打探,想要尋找到“李懷某”的行蹤,可惜一無所獲...還以為自己的最強輔助這次要“下線”了,可萬萬沒想到...蘇老板,竟然是你這個濃眉大眼的!
“你為什么要取這個名字?”
“隨意想了一個,并沒有什么隱喻。”
張秀:...
......
三年。
時間飛逝,轉眼三年。
對于小皇帝改造,已經基本完成...在容易影響一個“孩子”今后性格的年齡段兒里,張秀有幸成為了趙煦的老師,并且以現代教育方式,將一些“先進的理念”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來傳授給趙煦。
當然,其中講得最多還是兵法,畢竟只有這個自己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