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郁點點頭。
就這么幾個字,比旁邊那些洋洋灑灑的錦繡文章都要受到王陽明的青睞?
見眾人猶有憤憤不平之色,王陽明知道,他是非得出來解釋幾句不可了,否則,估計明天自己的名聲都要被倒掉。
“諸君所言,無非富民、強兵,施行禮教,此為術。而百千年來,有行之有效者,亦有徒勞無功輩,可知此非根本。”王陽明一席話就說得眾人啞口無言。
什么輕減賦稅,練出鐵軍,強化教育,歷史上都有人在做,甚至是一直有人在做。但其中,有一部分確實讓國家變強大了,更多的,反而是逐漸走向衰落。
歷朝歷代都講究祖宗家法,為什么?
因為每個朝代立國之初,總是欣欣向榮的強盛姿態,后世自然覺得,按照老一套做準沒有錯,可終究逃不過走向衰敗的命運。
王朝似乎就像一個人,有嬰幼兒期,有青壯年期,有老年期,有生命的終結。
能夠讓國家強盛,并且不衰敗,到底靠什么?
過去的王陽明也并未真正思考,直到看見了沈郁的說法:少年強則國強。
若是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永遠充滿了實力,充滿了朝氣,那么,國家就有接班人,就有后來者,就不會在某個歷史階段陷入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從而走向衰敗。
明明是很通俗很淺顯的道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哲學含義在里頭。
所以,王陽明很直接道:“而觀茂文此句,是長流水,是萬全策,此為道,能超脫泥古之辭,雖短小,卻精悍,吾評為第一,諸君還有異議否?”
大佬都這么發話了,還能有什么說的?
更何況,仔細想來,似乎的確是這個道理。如此一來,所有人看沈郁的眼神就越發怪了: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個從未聽聞的家伙,居然三下五除二,把一縣的天之驕子打得落花流水,這家伙,該不會是海瑞特意請來拆臺的吧?
身為憂國憂民的官員,海瑞思考得更多。
少年強則國強,其實只是一個方向,并沒有任何具體的措施。
但沿著正確的方向去,無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總能到達目的地。或許,今后自己也可以在這句話上找找靈感,思考施政的措施了……
海瑞瞇起了眼,看沈郁的眼神越發柔和了,沒想到啊沒想到,本來以為是捷才,現在看來,居然是個高人!
這一刻,海瑞跟徐良族顯然分屬同一陣營,堅定不移地維護沈郁高人的形象……
不過,后者要更狂熱些,在沈郁中榜首且得到王陽明首肯后,徐良族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暗暗思量自己是不是該把部分家產給賣了,全心全意追隨大仙才是……
沈郁自己當然是有些無語。
天見可憐,他那時候是真的被逼急了,啥也想不出來啊!
于是果斷做了文抄公,把梁啟超大神的雄文拿了過來,可惜,只來得及寫一句。
好在,古代文人就是內心戲多,自己只用起個頭,他們自己就能把后面的細節給補充地完完整整,毫無邏輯漏洞,自圓其說,哪像后世的網文讀者啊,開個坑要是不填,直接就威脅寄刀片,哪怕是斷章,也會抓耳撓腮,茶飯不思。
“榜上有名者,來。”
王陽明解釋完畢后,向海瑞微微頷首,示意剩下的考核由他自己完成。
十個人一字排開,有的是興奮,有的是忐忑,還有的是眼睛變成了銅錢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