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與金屬塊的距離由傳動裝置決定。
一開始它與金屬塊快速分離,而在結尾的時候又跟金屬塊撞到一起。
中間有個裝置使得它們不用貼的很緊就可以激活內部的魔法回路并發射魔力波。
這樣子就可以避免移動過了頭造成損傷的問題。
這個滑塊好不好設計?
王輝覺得挺好設計的,對他來說并不難。
但是這導致機槍的結構更復雜了,在戰斗中更容易損壞。
既然是戰斗,肯定很容易受到攻擊。
而復雜的機械受到震動之后很容易損毀。
即便如此,它的射擊速度比普通步槍高了幾百倍,適合消滅密集的敵人,可以抵消它的種種缺點。
先把它給制作出來吧。
大約它是世界上最可笑的一把機槍。
首先給它制作一個裝子彈的金屬支架,寬二十厘米,長度是一米到三米之間,大約每米裝八十多顆子彈。
可能兩秒這么一架子的子彈就打光了,需要重新裝。
而裝一次需要花兩三秒。
于是它比起他老家的機槍差了很遠。
但是別著急,它只是實驗型號,后面還會進行改進的。
先制作出來。
這里又有了個問題。
每一發子彈裝在一個長度二十厘米的管子里。
管子前面開有膛線,后面塞有活塞。
這制作成本就高了,需要花費的力氣也太多了吧。
開膛線是件非常繁瑣、效率很低的事情。
但是考慮一下一枚子彈的生產流程,似乎復雜度不弱于開膛線。
這種做法其實相當于把子彈的成本提高了一倍到兩倍之間,也是能夠接受的。
這個金屬架子下面帶有鋸齒,可由齒輪帶著平移。
鋸齒的密度和齒輪的尺寸需要多進行實驗。
接著是制作機槍槍身。
他覺得自己這臺設備可能沒資格叫做機槍。
太笨拙了。
子彈架前方的槍筒取消掉,只留下一個十字架用于瞄準。
畢竟實際的槍筒只有二十厘米長,還裝在子彈架上,幾百個排一排。
子彈架下面有支撐用的架子,跟槍身連接到一起。子彈架可以在支撐架上滑動。
支撐架帶有溝槽,供子彈架滑動。
裝子彈架的時候,把它卡進支撐架的溝槽就可以了。
子彈架后方有另一條溝槽,里面有金屬滑塊,而且有兩個。
它們都通過曲柄搖桿連接到齒輪組,但是一個主動運動,一個是被動的。
齒輪組連接到飛輪。
最復雜的地方就是這里了。
前面的金屬滑塊,在設計的時候會被后坐力向后推,帶動齒輪組和飛輪轉動。
這個飛輪只比柴油機的飛輪小一點,按理說慣性是足夠的。
飛輪在滑塊的力氣用掉大部分時把它給推回原位。
而傳動裝置在這一個周期中帶動前方的子彈架剛好滑動一格,使得一顆新的子彈恰好進入射擊位置。
子彈架下方的齒輪與上方的鋸齒在尺寸和密度上必須設計的比較好。
務必要保證每個周期子彈架移動的距離都是剛好兩個子彈的間距。
下面又有傳動裝置控制后面的滑塊與前面的滑塊先是互相分離,然后互相接觸。
用一個更大的同周期的齒輪的曲柄搖桿裝置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了,相對來說教簡單。
傳動裝置最大的特點是,兩個金屬塊的震動頻率非常的高。
畢竟每秒上百發子彈。
一秒一百下,這聲音夠嗆。
子彈架的滑動倒是沒有多大動靜。
至于各個齒輪的大小、轉速,多試試,不要急著下結論。
有大師級金屬法師幫忙,想生產和實驗這種機槍不用多少人幫忙。
一個大師級金屬法師帶有七八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