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經紀人讓我去《中國式離婚》演個小配角,那個戲主演是陳導明老師和蔣文麗老師,我在劇組沒事干,就跟執行導演聊天,那個執行導演就是寧昊…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畢業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我覺得這個導演在敘事上很有想法…”
“所以,你是故意接近他?”
“也算是吧,他跟我都是山西人,共同話題挺多的,我要離組那天,他把《香火》劇本拿給我看,我就接拍了…”
“沒做別的想法?”
沈林嘆了口氣:“我倆一個新人導演,一個新手演員,能有什么想法,拍出來就不錯了!”
……
“談一談你的音樂吧,《童話》這首歌聽說是電影《北京童話》的推廣曲?”
提到這個,沈林微微笑了一下:“確實是推廣,我也沒想到會這么受歡迎…”
“其實《童話》的創作特別簡單,旋律、和聲、和弦編排也談不上高級,但就是受歡迎…”
“無心插柳柳成蔭?”
“也能這么說吧,希望第二張專輯也餓能無心插柳一次!”
“《北京童話》是你寫的劇本?”
“不是,我寫的小說…編劇是俞妃鴻老師和羅啟銳先生…”頓了頓,沈林接著補充:“其實這是電影頻道的一個項目,他們想拍一個白血病題材,你也知道,這叫任務題材…剛好那陣子,我就想寫一個白血病人的愛情故事…”
“白血病人愛情?”
“您別覺得俗,《泰坦尼克號》已經證明了愛情越你儂我儂,生離死別就會讓人越心痛!還有比絕癥男女談戀愛,離別時刻更讓人心痛的嘛?”
袁雷笑了笑,接著問:“然后呢?”
“然后,公司知道俞妃鴻老師一直想做導演,《北京童話》這個戲需要女性導演的細膩,一拍即合,她接了項目,找到羅啟銳編劇,兩人共同改編,電影立項。”
“能透露一下成本嗎?”
“應該沒到1000萬,我們又不是大制作,也不需要什么高級特效。”
“1000萬?那怎么收回成本呢?”
沈林挑了挑眉:“其實已經收回成本了,上周我們制片人帶著電影去了翠貝卡電影節,北美版權賣了180萬美元,改編權賣了200萬美元…”
“真的?”
“…騙你干嘛,這種事,你打電話確認一下就知道了。”
“那你覺得《北京童話》國內能賣多少票房?”
沈林端起白開水,抿了一口,潤了潤嗓子,然后才道:“我的目標是2000萬…”
“這么高?”
“…我們的發行是全國三十六條院線同步發行,拷貝制作了超過800個,這個規格完全可以跟《手機》媲美了…《北京童話》完全是個商業片,我覺得商業片追求票房很正常,所以,我說了兩千萬…”
“你平時看電影嗎?”
“看。”
“什么類型?”
沈林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實話:“我以前挺喜歡大師的作品,我們中戲拉片室,經常放一些英格瑪·伯格曼、路易斯·布努埃爾、費德里科·費里尼等等大師的電影,《野草莓》、《白日美人》、《八部半》,覺得有深度,好電影,讓人思考!但出來工作之后,偶爾看一部電影,我選擇的也是美國大片,就覺得還是大片有勁,直接給你感官體驗,輕輕松松兩小時…”
“然后我就理解了那句‘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么還要在電影里找尋深刻’的含義。”
“這對你的創作有影響嗎?”
“肯定有吧,反正我如果是投資人,肯定偏向投資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