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袁雷,就那個《南方都市報》首席娛記…
這次專訪也是她主動提出的,戛納時候跟沈林簡單聊了一下,她覺得沈林挺有意思的,他對演戲、唱歌都有想法…
但是對自己又有很清晰的認知!
所以,聽說沈林回來,立刻約了專訪。
趙姍記錯了,不是《南都娛樂周刊》,那玩意是八卦雜志…
《南方都市報》影響力很大的,四小花旦這個稱號是從2002年《南方都市報》開始,然后成為約定俗成的名稱…
這幾年南方系媒體很牛逼的!
當然,之后有點走火入魔了…
很多人說是因為領導班子換了,記者素質下降,真不是。
其實,現在他們采訪、編撰的漏洞也一樣多,但指出漏洞的人不會得到和報紙同級別的宣傳能力,后來有了互聯網,你寫的東西一旦不符合實情,就能成為段子,指出漏洞的人可能會暫時獲得比報紙還高的關注度!
就比方說去年轟動一時的《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把蔣春暄的境遇寫成在國內學術界長期受到難以言說的冷落,但“墻內開花墻外香”…
香個屁!
只是有另類人士欣賞他,從未獲得國際學術界主流的認可,認可他的只有一些雜志的主編,沒有任何專業的數學家。
08年,英國著名數學家馬丁·赫胥黎回了封信給蔣春暄,用了‘數學不是玩笑,是一就是一,別人的心血不是用來一口氣否決…’字眼…
事實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數學所就曾為蔣春暄的研究開過論證會,結論是:“科學院通知蔣春暄所在單位正確引導蔣春楦不要作無謂的探索,多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一篇報道直接把過錯推給了體制…
什么玩意都能跟體制扯上關系…
當然,沈林很清楚《南方都市報》的分量,所以,已經準備好回答的時候盡量想一想…
這次采訪,除了會刊登在《南方都市報》上面,還會放在搜狐娛樂版塊的《袁雷會客廳》…
……
開門見山,沒怎么寒暄,直接就提問了:“你對自己的定義是什么?演員還是歌手?”
“就是藝人,憑手藝吃飯的人…也可以說戲子吧!”
“這么看輕自己?”
“沒看輕啊,戲子成名,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容易的!”
從這個角度,‘稱贊’好些明星是戲子,其實是高看了他們。
袁雷愣了一下,大概沒想到沈林會這么回答…
換了個話題:“聽說你這次來演電視劇?”
“嗯,客串一下。”
“為什么要演電視劇?你不向往大熒幕嘛?”
沈林皺眉,想了一下,然后回答:“我覺得都差不多,以前認為電視劇更面向于普羅大眾,更通俗,電影相對更嚴謹,可以表達更深刻、深入的東西。出來工作后,覺得還是要看劇本,好的劇本,不管電視劇還是電影,就是好!”
袁雷有不同看法:“但是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這個我不發表觀點,”沈林聳了聳肩:“我只是演員。”
“你跟寧昊怎么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