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代表文雋先開炮:明星如果可以幫助尋找好的劇本和班底,那是值得認可的,但如果職責不分、本末倒置,不去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值得商榷。”
“即便是電影工業非常發達的好萊塢,也少有一線明星專門經營一個電影公司,把演出事業和制片事業同時進行。”
“我甚至覺得明星參與制片是為了更大的掌控權!”
現場可是有沈林的,他接過話筒,不緊不慢開口道:“首先,好萊塢幾乎所有的一線明星都有自己的電影公司,萊昂納多有亞壁古道,布拉德彼特有B計劃,湯姆克魯斯有壞機器人…你不了解情況,就不要說這些,徒增笑料!”
“明星參與制片的原因很簡單,如果只是單純參演,明星只能看到自己的一張臉在銀幕上出現,但如果投資或參與制作,就能擁有更多主控權,為自己鋪路,也能發揮他們的創意,還能跟自己喜歡的人合作。”
然后聊起了片酬。
“現在想請大腕來演電影,得給8位數,7位都不行了。一個明星在片場身后還得跟著八個助理。我跟很多導演聊起來,都非常懷念以往幾百萬就能拍完一部電影的時代。”
“是啊,以前貴的只有大灣區演員,所以,你們不習慣嘛!”沈林又是一通吐槽:“…以前大灣區的電影還能賣遍全東南亞呢!”
“片酬確實有點不合理,但這玩意不是明星炒作起來的,是因為市場變大,電影可以賣到三億、五億甚至十億,那你憑什么不給明星高片酬?”
“很多制片人不敢簽分成模式,演員也不敢,因為他們不確定電影會不會有收益,但我們公司出品的電影,演員基本都是搶著上,而且不會要高片酬,舉個例子,《失戀33天》最初簽訂演員片酬,兩位主演都是30萬+8%的票房利潤分紅,然后入賬接近2000萬!”
“你沒法讓演員相信你,相信你的電影…這是你的問題,也是大灣區電影的問題!”
……
這回沈林很溫柔…
雖然懟了,但也沒讓對方下不來臺。
主要沈林挺喜歡文鐫的,年輕時候讀過他的影評,有一片就是專門介紹風月片的,也是通過他,沈林第一次知道港式風月片是啥樣子!
美術、氣氛還有各種妙趣。
舉個例子《金Pin雙艷》…
電影里有一段劇情,李Pin兒張開大腿被綁在葡萄架上,然后西門先生往她那里扔葡萄。
不說在那個年代,即使到了今天,一衣帶水之地動作片盛行,大家都是真刀真槍的上馬了,有誰愿意花這個心思營造這種極具觀賞性的氣氛?
好吧,即便香港電影人已經一地雞毛了,但他們帶給大家的回憶還是在的!
不過第二天的主題:‘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沈林直接開噴了。
“怎么又是這種標題?向世界講述…我有興趣講述,誰聽?”
“上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搞了兩年,有什么成果嗎?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基本沒有市場,國外片方也因為中國的審查制度而不會在這里浪費時間!”
上影領導任很不愉快:“中國電影現在肯定是需要走向世界的,電影是一種通用語言。以前我們也與好萊塢有過合拍,但大多是用投資換取海外的版權收益。現在我們希望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合拍。”
沈林聳肩:“這個不現實,我的電影能賣到國外主要是動作+明星元素!其他電影賣不出去的!”
“《勇往直前》海外版權賣的就挺差勁的,北美只有200家影院上映,我們自己做的發型,總票房沒到300萬美元…”
“我說一個觀點,大家可以聽聽,不聽也沒關系,”頓了頓,沈林道:“文化是政治的延續,誰強誰的文化才能輸出,海外輸出要慢慢來,先把航母弄好,什么時候中國的航母比美國多一倍,什么都好聊。不是靠電影統治世界的,很多美國電影其實拍得很爛,《洛杉磯之戰》、《超級戰艦》都是公認的爛片,但是全世界就愿意接受,因為人是有航母做后臺的,光有個故事有個屁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