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想了想,回答:“總有人跟我說《小時代》這樣的電影泛濫會對中國影視形成沖擊…其實不會,為什么我說這個現象不可怕?
資本是逐利的。拍電影需要賺錢,但是昧著良心地去賺取暴利毫無底線,只會做成一錘子買賣,砸了自己的招牌甚至飯碗。
心理學有個詞叫第一印象,當你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是爛片或者爛演員的時候,再想挽回自己,就難了!
很多經常演爛片的演員,冷不丁拍了一部及格的電影,但是根本不會有觀眾買賬,他們還覺得委屈,不用委屈,這只是在還債,你的信用已經被透支了!”
“從長遠來看,這類電影做多火個兩三年,我始終堅信好電影能賣座的原因只是因為電影本身,絕不是IP或者粉絲!”
……
之前就想過,流量電影或者說粉絲電影這類東西有沒有可能中止?
不可能的…
《小時代》2011年賣出了改編權,幾個制片人主動邀請郭小四擔任導演,《小時代》肯定會成功的!
這類電影3000萬投資,票房3億以上,屬于肉眼可見的收益,你說資本會不會一涌而上?
《小時代》之后,又來了一部《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不到三千萬的成本拿下2.8億票房…
從此開啟了流量時代!
小鮮肉+IP,成為收割票房的利器,IP是成了影視圈最火的詞,投電影、電視劇的人都會問:“你有IP嗎?”“有可變現的知識產權嗎?”,如果有,則會再加一句‘有小鮮肉嘛?’
前幾年,業內盛傳黃教主、楊天寶那幾個流量成為很多影視項目為了增加砝碼,快速拉到投資,都會在“擬邀請”名單里掛上這些明星,供招商所用。
堪稱吸金神獸!
這些明星之所以成為“神獸”,是因為具有著超凡的人氣,屬于行業頭部IP明星,無論從廣告商的角度還是平臺認可度,都是項目宣傳的焦點,自然就成了資本市場追逐的對象。
選角是個技術活,“演技”固然是演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演員能否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帶動票房,也同樣需要考量。
如果說演技是檢驗一個演員是否合格的基礎標準,那么票房就是檢驗演員市場影響力的唯一標準。
幾年前資本尤其是阿貍入場后,整了套互聯網打法:把‘人氣’、‘流量’跟票房號召力畫了等號。
后來發現這套東西不太適合電影市場——觀眾成熟的太快,根本沒法長久薅羊毛,而且吧,電影這種東西,從策劃到上映,怎么也需要一年,一年時間小鮮肉沒準就從當紅到無人問津了…
畢竟,世界變得太快,從禁欲系男神到進獄系人渣,也就一個熱搜而已!
所以,淡定點,不是什么大事!
電影市場總會成熟的,從看導演到看明星看制作,再到小鮮肉、IP,包括好萊塢大制作,大浪淘沙…
觀眾的審美在不斷提高,始終都會走向電影本身。
一些炒作的、糟爛的電影只能在首日嘗到些甜頭,隨著第一批口碑的出爐,票房馬上呈現斷崖式下跌,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
口碑成為一部電影成敗的最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