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盛況,真正是歌舞升平,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大明帝國的如此盛況,都是源自于十年前的一場大戰。后金皇太極率大軍十四萬,越過長城,大舉進犯。結果卻在通州城下,全軍覆沒,皇太極身死,只有后金多爾袞率萬余精騎,逃回遼東。
自此一戰,后金實力急劇衰落,再也無力寇邊。曾經依附于后金的高麗和蒙古諸部,紛紛脫離,重新依附于大明。
而后金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八旗紛爭不斷,再也無法聚攏力量。
這也是因為在楊嗣昌和洪承疇等人的力主之下,得到太師羅飛羽的支持,大明帝國保持著克制,沒有大舉興兵的緣故。
后金沒有強大的外部壓力,沒有一致對外的動力,內部各種矛盾就再也壓制不住。再加上大同八大家被連根拔起之后,大明內部走私到遼東的軍需物資糧食,都幾乎被切斷,讓后金更是雪上加霜。
羅飛羽一直很有耐心地等待著最佳時機。
十年來,他多次下江南,不厭其煩地推行賦稅新政。一面大力減免北方受災省份的賦稅,減少貧困農民的賦稅負擔,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大對地主豪紳、商賈大戶的征稅力度。
即使得到這些階層的強力反對,他也一直在一點點推進。
如今竟十年之功,終于顯出成效來。
這一次,他再一次下江南,也就是最后一次了。遇到陳圓圓,又聚齊秦淮八艷,與東林黨人中的領袖錢謙益和商賈大戶等人一同夜游秦淮河,談詩論文,暢飲美酒。不管這些當事人怎么看,消息一傳開,世人都有一個印象,認為東林黨人和江南富商,都開始轉而支持朝廷了。
羅飛羽其實也一直在等待著這樣的一個契機。始終把東林黨人排除在朝堂之外,也不是長久之計。
只是自從他誅殺魏忠賢之后,繼續沿用依附于魏忠賢的那幫朝堂大臣,東林黨在失望之余,就開始不遺余力地各種抨擊,甚至自發地抵制參加科舉,實行不配合的軟對抗。
如此一來,反而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朝堂鐵板一塊,天下人都知道,都是太師羅飛羽在實際掌權。東林黨人則在民間,各種抨擊。朝廷則通過風行天下的邸報,不斷以實際政績,來回敬東林黨人的抨擊。
如今新政推行十年過去了,最先放棄對抗的,就是商賈,對他們來說,賺錢是最緊要的,少交點稅甚至是不交稅,那就多賺點,多交點稅,那就少賺點。反正只要有得賺,那就可以接受。
而隨著江南的日漸富盛,這些商賈發現,雖然交的稅多了,但是賺的錢也多了。
只有地主豪紳,一開始對于按擁有土地納稅的要求,抵制十分激烈。可是當他們看到連各地藩王和勛貴世家都在朝廷的壓力下,不得不接受按擁有土地納稅的做法時,他們也就明白過來,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接受。
夜游秦淮河的次日,羅飛羽就帶著錦衣衛,乘坐大船,沿江而下,繼續他的江南之行。在碼頭送行的人群之中,既有當地官吏,也有陳圓圓和李香君等秦淮八艷,還有錢謙益和黃宗羲等人。他們看著羅飛羽站在大船船頭上,心情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