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杜如晦離去之后,李世民拿起了案幾上的宣紙,只不過心思沒在宣紙上,望著宣紙上的字跡神游天外,看起來略顯呆滯。
伺候的宮女、內侍悄無聲息的站在殿中,偶爾偷偷打量一眼李世民。
陛下近來心情不好,坊間流言四起,有越演越烈之勢,朝堂之上一眾舊臣與新臣矛盾漸起,昨日還聽說陳侍中與宋國公被陛下罷免了官職。
朝堂上的事,宮女們和內侍不太關心,不過最近被杖斃的宮女和內侍卻越來越多,容不得他們不謹慎再謹慎,像似雕塑一般站著一動不動,就連喘息聲似乎也微弱了許多。
不知過了多久,甘露殿殿門再次被打開,伺候的內侍宮女嘴角輕輕勾起,臉上迅速泛起了笑意,憋在心中的謹慎小心瞬間化為虛無,消散的無影無蹤。
屈身上前,下拜道:“奴婢恭迎皇后娘娘。
長孫皇后輕擺袍袖,宮女直起身腰身。
“陛下可曾用過午膳?”
今日難得李世民因為杜如晦在渭水北岸的事情高興,頗有食欲,長孫皇后便差遣宮中廚子做了頓好的,可惜只吃上了兩口,杜如晦便來了。
杜如晦不會無事而來,長孫皇后一清二楚,怕就怕杜如晦前來又是一件煩心事,讓李世民食不下咽。
聽到小黃門稟報杜如晦已經離去,長孫皇后特意等了好一會兒,才去而復返。
“啟稟娘娘,陛下自杜尚書離去后便一直在殿內沉思,尚未用過午膳。”
揮退殿中的宮女內侍,長孫皇后施步走進了內殿,見李世民拿著一張宣紙發呆,剛要勸說李世民國事煩憂,保重身體,卻聽李世民問了一個沒頭沒腦的問題:“觀音婢,你說世上真有少年英才?”
長孫皇后掩嘴輕笑道:“妾身自然是信的,陛下不就是少年英才。”
李世民笑看著長孫皇后,搖搖頭道:“今日杜如晦進宮,說偶然結識了一位少年英才,要給朕舉薦。”
李世民將手中宣紙遞到長孫皇后面前,笑道:“你自幼喜好讀書,你看看,這紙上之言可能看明白?”
長孫皇后接過宣紙仔細研讀,她倒是認出了杜如晦的筆跡,但其中真意,如李世民早先一般,對開業大酬賓,會員制度,一頭霧水。
看著長孫皇后發傻的樣子,李世民笑了笑:“看不明白吧,據杜如晦說這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所寫,其中真意,便由我給你解釋解釋。”
聽過李世民的解釋,長孫皇后亦有些吃驚,雖說策略乃是針對酒樓,卻也可以用作于其他地方,要說是一位成年之人所寫,長孫皇后相信,但要說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所寫,長孫皇后卻是不信。
“真乃十五歲少年?十五歲少年能有此心智?是哪家后輩?”長孫皇后一連問出了三個問題。
“鄉野少年。”
李世民指了指身邊的座位,讓長孫皇后坐到自己身旁,指著案幾上的鹽袋道:“袋中乃是鹽,此鹽乃杜如晦帶入宮中,雖杜如晦言語之中懷疑此鹽乃那鄉野少年所制,但心中卻是異常肯定,你可曾聽聞過從毒鹽中制出食鹽之法?”
長孫皇后仔細看了看鹽袋中的食鹽,搖頭道:“妾身未曾聽聞,不過天下奇術不知凡幾,或許真如杜如晦所言也未必。”
“朕亦希望是如此,若是真能從毒鹽之中制出食鹽,大軍出征便可無憂矣。”作為馬上取得天下的皇帝,李世民首先想到不是食鹽對民間百姓有多大的好處,而是食鹽對大軍出征有多大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