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來看看魚,剛從河里撈的,拿一條回去。”
“六叔,我今天不要魚。”
······
打招呼的人很多,基本上街道兩旁的小商戶都會跟獨孤武說上兩句話,這就是獨孤武在涇陽縣大半個月的人脈。
人脈的格局有些小,也有些低,但獨孤武很喜歡這種相處。
徑直走到一個買雞鴨的老人面前,獨孤武笑道:“胡大叔,最近生意咋樣?”
“好咧,好多咧,老漢得謝謝二郎。”胡大叔皺巴巴的臉上滿是笑容,從身后的袋子里摸出了兩個雞鴨蛋,遞給獨孤武,“家里沒啥好東西,二郎你拿回家嘗嘗。”
獨孤武推辭道:“蛋就不要您的了,我請您打聽的事咋樣了。”
胡大叔是涇陽縣里唯一販賣家禽的人,準確的說是唯一固定販賣家禽的人,手中有不少的貨源,家里的兒子和孫子到鄉下買貨,他們老兩口就在涇陽縣賣貨。
以前生意不太好,獨孤武幫忙提了些建議,比如買的多送雞籠,或者價格便宜一些,買的少,幫忙整理干凈。
因此,胡家最近的生意不錯,一家人都記著獨孤武的恩情。
可以說宣花坊的多數小販都受過獨孤武一些提點,生意不敢說好,卻是比原來要好太多。
胡大叔笑道:“問過咧,二郎要的雞鴨鵝有些多,得過幾日才能湊齊。”
“那過幾日我再找您,今日您家所有的雞鴨鵝都買了。”
胡大叔有些跟不上獨孤武的跳躍性的思維,愣了一下,問道:“都買了?這可有好些么。”
獨孤武撇了眼地上的雞籠,雞鴨鵝共有十幾只,買回家不能一次做完,養著吵人,關鍵浪費糧食。
“那就拿四只雞,再買兩只鴨,我最近可能天天都要,您記得給我留著,每日留上兩只。”獨孤武指了指身旁的李二,笑道:“他每天都會來拿,錢您讓他給。”
給了錢,李二提著雞鴨跟著獨孤武出了宣花坊,走到坊市門口見到有位少年在賣豆苗,想也想便抓了一大把,說了句晌午來我家吃飯,轉身就走連錢都沒給,脾氣大得很。
讓李二把東西放好,兩人又出了門。
照業坊,李二太熟悉了,估計沒少來。
站在坊市門前,李二咽了口口水:“師父,不是學做菜么,您這是要請俺上青樓啊。”
“美得你,還請你上青樓,要請也是你請,老子還沒去過呢,跟我走。”
獨孤武當然不會帶著李二上青樓,他是來鹵料的,為什么來照業坊買鹵料,原因不復雜。
在大唐,好些鹵料被稱為香料,比如花椒胡椒等等,要買鹵料還真的來照業坊,只有照業坊才能購買齊全,當然所謂的齊全其實也只是一部分,反正獨孤武記住的鹵料配方,估計全大唐也找不全。
青天白日還能聽見喘息聲,獨孤武暗罵了一聲禽獸,加快了腳步。
購買齊鹵料,獨孤武叫李二去弄了好些荷葉,然后又去酒樓借了個深桶大鍋,兩人才回家。
李二忙著殺雞宰鴨,獨孤武忙著熬煮鹵水,清理各種工具。
忙活整整一個時辰,才準備好一切。
“你可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