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噎住了。
杜如晦朝李世民歉意的笑了笑,說道:“二郎,你不用管他,你說你的,我聽著,說說自救之法。”
獨孤武搖搖頭:“還是算了吧,你若實在想知道,等會兒去了我家,我跟你好好說道說道。”
“無妨,你現在說也是一樣的,救災如救火,早一刻知曉,便能多救下一人。”
“不錯,有計策便說。”李世民起身走到杜如晦旁邊,大馬金刀的坐下,“山東旱情,關系整個天下,作為隴西李氏子弟,我雖不認同你的說法,卻也想聽聽你所謂的自救。”
掩耳盜鈴啊,這戲演的也太假了,不是都說李世民會演戲么,這演技比自己母親都差遠了。
看著殷切的杜如晦和李世民,獨孤武嘆了口氣:“且不說山東士族私下敢不敢對賑災糧草懂手腳,就說朝廷的賑災之糧何需要多少時日才能運往山東各州,路途之中又會消耗多少糧食,這些糧食又能解救多少災民?
我跟你們算筆帳吧,以二十日為限,在這二十日之中,以運糧隊伍每人每日吃半斤糧,一千人運糧隊伍便是五百斤糧,二十日便是一萬斤糧,一萬斤糧食若在山東混合糠麩熬粥,至少能保證幾千人餓不死吧。”
李世民贊同的點點頭,杜如晦嘆了口氣,“不僅幾千人啊,運糧隊伍每人每天不止半斤糧啊。”
“這就是一個換算,你別計較太多。”
獨孤武拍了下杜如晦,繼續道:“既然想到從長安各地征收和購買糧草為何不轉換一下思路,在山東各州就近購買呢······”
李世民打斷道:“你小子等等,你小子莫不是忘了山東大旱了,若是山東有糧,何用朝廷賑災。”
“山東有這么大,總不可能全部地方都受了旱災吧,總有地方沒有旱災的,而且山東周邊也能購買,為何偏偏要從長安各地調集糧食到山東賑災,難道就不能派大臣拿著錢財就近購買糧食?”
“此法確實不錯,能省下不少的糧食。”杜如晦捋了捋胡須,有些得意的望了眼李世民。
“確實不錯,稱得上良策。”
“這也能叫良策?”獨孤武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李世民了,這良策也太不要錢了,是個人也能想到吧。
李世民愣了一下,問道:“你小子還有其他良策?”
“何為自救,自然是讓山東下屬所有人自己救濟自己,渡過災年,并非一味指望朝堂的救災之糧。”獨孤武意氣風發,決定好好給李世民和杜如晦上上課。
“二郎,你且等等。”杜如晦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獨孤武今日說出的辦法或許會成為大唐將來的救災之法,沿用后世。
“咋了,還說不說了,不說我吃飯了。”
“你等等。”
杜如晦起身走到柜臺邊,讓牛通拿出筆墨紙硯,研好磨提起筆才開口道:“二郎,你接著說。”
“沒那么重要,不用記。”獨孤武很謙虛的擺了擺手,心里其實樂開了花,這要是杜如晦最后署名獨孤武所言,這就是流芳后世了。
“二郎你說你的。”
“那行吧。”
獨孤武砸吧了兩下嘴,正色道:“山東旱情嚴重,但河流眾多,河流定然沒有斷流,從河流汲水澆灌農田是首要任務。”
“你知道澆灌一畝田地要多少水么,百姓總不能天天去挑水吧?”
“我說你是真蠢還是故意為難我,筒車知道么,前隋便有的東西,雖說只是用于山野之間,不適用與大江大河,但是把它增大不就行了,制成適用于江河的大小不就行了,原理都是那個原理嘛,你要是再打斷我,我就不說了。”
借機罵了句李世民,獨孤武心里爽了翻天,不是因為其他任何原因,就是那種作為屁民能借機教訓教訓當今皇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