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撐起身子,在李世民嘴邊啄了一下,笑道:“此題乃是妾身根據獨孤武當時算救災之糧途中消耗索變更而來·······”
話沒說完,李世民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難怪為夫解題時總覺著有些熟悉。”
“陛下可曾想到當時獨孤武用了多少時間便給出了答案?”
長孫皇后自問自答道:“他是脫口而出。”
“這有何奇怪之處,救災之糧途中消耗,本就是那小子提出來的。”
長孫皇后笑道:“陛下,你怎忘了,那小子當時可不知陛下與杜如晦會詢問山東旱災之事,自然不會早有腹稿,妾身親自試驗過,經過更改的題目,也需稍有片刻思慮方有正解。”
“無非那小子熟背九九歌罷了。”李世民不以為意。
聽李世民這么一說,長孫皇后也覺得有幾分道理,在獨孤武自己出題的前提下,又熟背九九歌的話或許能做到脫口而出。
只是長孫總覺得有問題,卻又找不出問題出在哪兒。
避過這個話題,長孫皇后重起了一個話題:“獨孤武那小子為人自傲。”
“你不喜那小子?”
出乎李世民意料,長孫給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答案:“妾身挺喜歡那小子的,自古有才之人歷來自傲,傲氣說明那小子有才學,多熬一熬,傲氣總會被熬沒的。”
“你又從何處看出那小子有傲氣的,朕覺著那小子不錯,為人謙和守禮,莫不是因為那小子當時罵朕傻吧?”一想到獨孤武罵自己傻,李世民便覺得以后很有必要抽獨孤武一頓。
“陛下覺得他為人謙和守禮,怕是因為那小子言語妥當,初見韓仲良亦規矩守禮,可陛下莫忘那小子只是山野少年,亦不識杜如晦身份,而其后識得杜如晦后,態度依舊未變。”
長孫皇后點到即止,李世民卻是明白了長孫皇后的意思。
放在同等地位上,獨孤武那叫恭謙有禮。
在地位不對等的情況,而且相差甚遠,獨孤武的言行舉止便顯得太過隨意和太過刻意,與杜如晦是隨意,與韓仲良是刻意拉遠關系。
兩者之間看似沒有關系,但這都證明了獨孤武自認自己不弱于當朝尚書,甚至覺得韓仲良不如他,沒必要結交,其本質正是因為獨孤武傲氣。
還有談論山東士族,談論當今天下,別說尋常鄉野少年,便是為官者亦不敢如獨孤武那般口無遮攔。
真是印證了那句俗語,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
李世民現在便有這種感覺。
對于妻子看人的眼光,李世民從不懷疑,他當時沒細看,但妻子既然說了這么多,肯定細瞧過。
李世民問道:“觀音婢,你可還發現其他?”
長孫皇后笑道:“當時陛下評判說良策時,那小子眼神中可是閃過一絲諷刺,語氣極為不屑,其后那小子到也證明了他確有其他良策。
陛下與杜如晦、韓仲良亦認為那小子的計策乃不可多得之良策,然,陛下卻未注意到那小子臉上笑容,那笑容就像是在說我有更好的,卻沒想到一般的計策便讓你等心滿意足了,所以妾身肯定那小子藏私了。”
在“藏私”兩個字上,長孫皇后咬得尤為重。
古代最大的地主婆就是這樣,計策是獨孤武的,獨孤武愿不愿意說出來,那得看獨孤武的心情。
用她的語氣說來的藏私,分明是在雖說計策原本就是李世民和她長孫皇后的,然后被獨孤武給偷了去,給藏了起來。
地主婆用詞不當,證明地主婆和地主老爺是一個德行,向來便認為天下的好東西都應該是屬于皇家的。
但不得不說,地主婆心細如塵啊。
獨孤武沒有刻意表現自己不說,甚至還隱藏了狠大一部分,就連李世民、杜如晦、韓仲良都沒瞧出來的事,她倒是看了個明明白白,想了個通通透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