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駐東京記者在過去的幾周受到了伊東電池實驗室的盛情款待。
比如去歌舞伎町喝喝酒睡睡覺,比如去某隱蔽的餐館吃吃女體S宴,比如去某風俗館男女混合泡泡溫泉等等。
記者們見識了豐富多彩的日本文化,流連忘返。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東西都吃進肚子里了,對伊東電池實驗室進行一次專題采訪也不是多么難做的事。
全球最大的電池實驗室,亞洲最大的鋰電池實驗室,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電池質量安全評估機構,人類微型清潔能源的領頭羊,這是《紐約時報》給伊東電池實驗室的頭銜。
當《紐約時報》得知這次采訪的內容是關于碳晶電池時,記者們有興趣了。
現在全世界最火熱的話題有兩個,一個是剛剛晉級為全球知名輕奢的微生物清洗泥,一個是被譽為未來鋰電池終結者的碳晶電池。
特別是碳晶電池,讓米國的電池實驗室相當頭痛。
技術原理大家都懂,就是特么的技術落后制造不出來,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長腿女郎把什么都脫光了站在你面前任由你擺布,結果你yang痿。
在伊東電池實驗室總部,實驗室技術總監下野當構接受開始接受記者的專訪。
“華國隱瞞了碳晶電池對人類的危害!”這是下野當構的第一句話。
“我們的實驗室對碳晶電池進行了全面的評估,發現碳晶電池對人體存在很嚴重的危害。由于手機是貼身使用的物品,使用碳晶電池的手機一小時,等于你站在1000KV特高壓變電站下面半個小時,現在都市人每天手機在身邊的時間超過十二個小時,等于你每天在特高壓變電站下面站立6個小時,長此以往,會增加人體患癌癥的幾率,更會導致孕婦流產。”
下野當構這番話讓《紐約時報》興趣大增,應該說一切對華國不好的評價都會讓西方的媒體感到興奮。
在西方人固有的意識里,低劣的華國科技怎么可能超越西方,即便超越了不是抄襲就是作假。
伊東電池實驗室的結論顯然解釋了碳晶電池原理。
“如果每天晚上你們都抱著核電站睡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記者:“可是米國也有科學家測試過碳晶電池的輻射值為0,屬于安全的范圍。”
當構:“輻射值的測定只是危害物質的一種測試方式而已,一些電離輻射、電磁危害等等這都是儀器反映不出來的。我們還拆解了碳基電池,掌握了內部構造。其實碳晶電池的技術我們實驗室早在五年前就掌握,為什么沒有用,就是因為對人體危害太大。沒有想到華國人竊取了我們的技術,開發了碳晶電池,我們相當的遺憾。”
下野當構這樣說也有他的底氣,反正碳基電池的技術都是公開的,鬼知道誰先發明,再說了索尼的目的就是要樹立消費者對碳晶電池的恐懼心理,讓碳晶電池沒有市場。至于事后調查清楚伊東實驗室是不是胡說都無所謂了。
一項產品,無論你的技術有多牛,只要口碑一垮,對產品的打擊都是致命的,后面再想建立起來很難,如華國生產的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