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只要把這條消息報道出去,倭國和西方的媒體才配合炒作一下,華國內部的公zhi們再在微博微信上帶帶路放放流言,藍星科技不死都得掉層皮。
在采訪的過程中,下野當構展示了碳晶電池內部的構造(自己制作的),通過各種復雜的數據表示了自己結論的正確,又邀請了一名志愿者進行采訪。
志愿者是一名流產的婦女,她在華國工作的親戚給她帶了一部華為MATE10L,結果剛剛用兩周孩子就流產了。醫院診斷的流產原因是,碳晶電池的電離輻射。
三個小時的采訪,《紐約時報》記者從這里得到了大量關于碳晶電池的秘密和信息。
記者面色沉重的站起來,說道:“謝謝你,下野教授!是你們實驗室不斷的努力才為我們揭示了碳晶電池對人類的危害!這些危害是不能容忍的!作為一名記者,我一定會如實將這件事告訴公眾!人類的技術可以慢慢革新,但是所以技術的革新必須建立在對人類無害的基礎之上!”
下野當構也站了起來,“我們伊東電池實驗室肩負著電池極速革命和安全性的職責,我們歡迎任何電池技術方面的革新,但是反對以人類身體代價為基礎的革新。一家實驗室的力量太過于渺小,我希望你們能利用媒體的影響力告訴更多的人。”
“應該的!應該的!”其實《紐約時報》的記者懷疑過這次采訪中的一些數據和例子,但是采訪是針對華國科技,因此固有的偏見讓他們全面相信伊東實驗室的說辭。
如果碳晶電池是米國或者歐洲國家發明的,即便有輻射的事實西方媒體也會進行一些掩蓋或者換成委婉的說法,很可惜這個科技是大家都不待見的華國開發的。
第二天,今天的新聞從米國和倭國共同發出。
《紐約時報》頭版頭條——解開碳晶電池的秘密,高能電離輻射導致孕婦流暢,高科技背后是對人類健康的漠視。
《產金新聞》有版頭條——邪惡的科技,碳晶電池并不能取代鋰電池,鋰電池的安全可靠性是碳晶電池最薄弱的環節。
這下不得了了,消息瞬間席卷全球。
首先是西方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紐約時報》對伊東實驗的專訪,一個是國際知名媒體,一家是國際前流的實驗室,可信性相當高。
“碳晶電池并不能取代鋰電池,藍星科技需要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負責。”——《泰晤士報》
“碳晶電池相當危險,一部手機等于一座核反應堆。”——路透社
“你愿意每天都在輻射中生活嗎?請離惡魔遠一點,歐洲不歡迎碳晶電池。”——法新社
“安全技術作假!危害重大!爆碳晶電池重大危害。”——《蘋果日報》,灣灣綠色媒體也湊熱鬧。
庫克看到消息,滿心歡喜,辛虧只是和藍星科技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如果消息屬實,他將取消和藍星科技的合作,他也不擔心蘋果地位受到挑戰。
很快,在米國、倭國培養的華國公zhi的推動下,消息傳到了華國,舉國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