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易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全部動員起來,對來賓進行接待工作。
科技部和英國訪問團的參觀工作被安排在同一天進行,這也方便英國環境大臣邁克爾和華國的科技部以及環保部進行非正式會談。
小小的寧易縣因為貴客的來訪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
在CCTV、《人民日報》、BBC、《泰晤士報》的鏡頭下,陳諾在藍星公司環保實驗室外迎接了這幾位重要的客人。
和英國官員隨行的翻譯向陳述介紹道:“這位是環境大臣,邁克爾先生,這位是帝國理工微生物實驗室牽頭人,《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主編,卡森教授。”
“你好!”陳諾不卑不亢主動和兩位外賓握手。
接下來就是科技部的萬部長和環保部的李部長,以及中科院微生物實驗室的一些教授,都是老熟人。
馮市長等惠城和寧易縣的領導只有在后面笑呵呵的盯著,因為按照他們的級別,還沒有資格和部級干部站在一起。
迎接完客人后,媒體們已經迫不及待向陳諾提問。
BBC拿著話筒對著陳諾問道:“請問陳先生在《自然》雜事上面發布的論文,是證明環保菌處理污染物技術在實驗室成功了嗎?如果成功了,什么時候可大規模的進入市場。”
《泰晤士報》也急忙問道:“貴公司在污染物處理上取得的如此重大的進步,是否意味著華國未來可以再次開放國外垃圾的進口業務。”
《泰晤士報》的提問讓旁邊的鳳凰記者很是不滿,他說道:“憑什么我們的科技進步了就要進口你們的垃圾?這是什么邏輯?”
不過這話是用中文說的,《泰晤士報》記者并沒有聽懂。
陳諾現在沒有時間回答記者的任何問題,現場交給了代燕菲。
代燕菲說道:“我們將會為10家媒體提供參觀的機會,七家國內媒體,三家境外媒體,愿意進實驗室參觀的,請到前方的辦公室登記后更換工作服。”
無論是你多牛掰的媒體多牛掰的記者,到藍星公司的地盤上就得老老實實服從安排,記者們紛紛到辦公室去排隊。
陳諾領著萬部長和卡森等人走進園區。
園區綠樹、小河、湖泊環繞,陳諾說道:“這些小河和湖泊中的水全部是我們處理池排出的水,這些水在排出之前各項污染指標都超過國際規定的環保值,如今他們已經達到了水源地自然水的品質,可以用于澆灌植物、養魚,甚至進過簡單的處理后就可以當做飲用水。”
其實剛到寧易縣,卡森就感受大了這座現場的環境糟糕,就像是工業革命時期的應該一樣嚴重的污染。但是就在這樣的小縣城中盡然有如此美麗的公園,而且這是環保實驗室,卡森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往實驗室中心走去,這里便是一號固體廢物處理池。
“請大家戴好口罩,畢竟這是垃圾處理池,味道不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