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聞的味道不是環保菌散發的味道,而是各類垃圾發出的臭味。
已經分好類的固體垃圾從傳送帶上運輸過來集中在一起并定時投放到處理池中,恰好這個時候剛剛到達垃圾投放的時間點。
設備將垃圾投入處理池中,為了讓垃圾和環保菌更好的融合,處理池中還有混合設備。所有的過程都是行云流水,純機械化看不到一個工人。
當然,大家最換新的還是處理池中的到底是什么東西,是論文上說的微生物環保菌還是化學試劑。
卡森隨身帶了工具,他對陳諾說道:“陳先生,我可以采集一點水的樣品嗎?我知道我的這個請求有些冒昧,但是作為《自然》雜志的主編,我們希望核實你論文的真實性。”
陳諾十分爽快的說道:“當然可以!”
這個決定讓一旁的萬部長和李部長大為不解,如果處理池中的真的是環保菌,那絕對是公司和國家的重大機密,就這樣讓人隨隨便便采走能行嗎?
陳諾倒是不在意,環保菌在沒有培養液的情況下最多存活不超過一小時,而培養液用的是藍星世界的配方,在地球不可能有人能夠研究出來,所以這點底氣陳諾還是有的。
也是因為培養液的原因,陳諾會放心的將簡單處理的池水排到河道中,而不用擔心環保菌把河水中的生物也給消化掉。
卡森這一次是有備而來,他就在一號處理池邊就開始做實驗。
通過自己攜帶的電子顯微鏡觀察以后,卡森確定在樣品液體中有許多微生物,但是這些微生物是環保菌還是水中原本的微生物,這個卡森暫時還沒有辦法確認。
BBC、《泰晤士報》等記者們將鏡頭對準著卡森,這些西方媒體不愿意相信華國的藍星公司,他們相信同樣來自西方的卡森。
顯微鏡無法分辨出細菌的種類,但是作為帝國理工微生物實驗室教授,《自然·生物技術》的主編,卡森自然有他獨有的辦法。
先用酸堿試紙測試樣品的酸堿度——6.8。
微偏酸性,甚至可以說就是中性。
這就決定了樣品中并沒有強酸或者強堿這樣消融垃圾的溶劑。
卡森又從包里拿出一包粉末,這是粒徑小于2MM的聚乙烯微粒,這也是人類對大自然對大的傷害。
這些塑料顆粒廣泛存在于洗頭膏、沐浴露、牙膏等產品中,人類的污水處理設備很難過濾,顆粒進入下水道后通常會隨著水流進入大海,隨后被大量海洋生物吸收,這些海洋生物要么死亡要么被人類捕撈食用轉而進入人體。
目前為止人類難以定義這些塑料顆粒度人體的傷害程度,但是有研究表明他們能隨著血液進入人類組織,與組織細胞進行互動,成為病毒和癌變細胞的載體。
卡森在顯微鏡下,小心翼翼將粉末倒入樣品中,他要觀察環保菌對聚乙烯顆粒的分解作用,如果真的能夠分解,環保菌一定存在,陳諾的論文就是完美,人類的環境問題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