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比那些幾百響的時間久點,但也沒多少時間,以至于讓這些村民產生了一些不好的猜想。
要是他鞭炮不停地放個十開分鐘甚至半個小時,村民們就不會有這想法了。
加上目前也已經過了十點,太陽也逐漸散發出自身的威力,以至于一些在地里的村民干脆停下手里的活向著家里而去,順便了解是什么情況。
以至于李建輝三人剛剛從墓地沒走多遠,就遇到了一位背著一背簍紅薯藤的中年婦女。
她顯然是認識劉文杰的,只聽她說道:“劉干事,你今天怎么有空來我們村?”
“羅大姐,今天前來是政府給我的任務,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李建輝,他旁邊的那位是他的妻子李陳欣怡,李建輝的父親是李明霖。”
這位羅大姐一聽,原來這位就是香江那邊的李財主,沒想到居然這么年輕。
關于李建輝她也聽說一些,村里的小學就是李建輝捐錢修建,而且聽說太平中學的修繕也是李建輝出的錢。
反正村里盛傳李建輝在香江是沈萬三一樣的人物,據說富可敵國。
劉文杰也沒忘了向李建輝兩人介紹這位羅大姐,名為羅碧青,其丈夫李建波是村里唯二的教師之一。
這時期村小就不要想著分科教,也別想著還有什么音樂、美術什么的課程,村小的學生就學兩樣,語文和數學,而且一個老師帶一個班,語文數學都一個人教。
因為雙方不太熟悉,只是簡單的問好,后續就是聽劉文杰和羅大姐聊村小的一些情況。
這一時代的教師待遇不提也罷,尤其是村小的教師,想要靠一個人教書養活一家人根本就不可能。
雖然聽著感觸不少,但李建輝也沒辦法解決這一問題,畢竟這待遇不是他定的。
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還是需要當地自身經濟發展,只有當地財政富裕,待遇才能夠提高。
他可以捐錢修學校,也可以捐錢為學校購買桌椅以及教學用品,但不能夠給這些教師資金,畢竟這性質完全不一樣。
在回到李秀莉家里的時候,大門依舊上鎖,李建輝、陳欣怡以及劉文杰找了一個陰涼地等候。
“李先生,對于羅大姐的一些話你也不必在意,雖然目前絕大多數村民依舊不富裕,但至少已經能夠吃飽飯,這比幾年前吃大鍋飯已經好很多了。”
“劉干事不用擔心,相信今后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別看現在一個月都難得吃上一頓肉,等個二三十年后,家家戶戶天天都能夠吃的起肉。
作為石橋村出去的后代,我也應該為村里做點貢獻,至少要讓我們村小的孩子營養得到保障。”
劉文杰連連向李建輝表示感謝,對于李建輝的實力他非常了解,今天李建輝說了這話,要不了多久村小的孩子們生活將會有極大的改善。
陳欣怡覺得李建輝這次回來就是散財童子,走到哪里娟倒哪里,不過它對此也是支持的,這里的條件和香江比起來實在是太差了。
去年欣建慈善基金都要向東盟捐贈了五億港幣善款,今年計劃同樣是五億港幣。
相對而言,這次回來捐的也并不是太多,唯一多點兒的公路和幾所大學捐款,著也就這一次,不會每年都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