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有一伙人,揮舞著手臂,喊聲遠遠地傳送過來。
走到近處,都是水庫的職工,有十多個人,一個個也都捂得嚴嚴實實。
“辛苦大伙啦!”
一個戴著狗皮帽子的老漢,率先迎上來,他就是水庫這邊的于主任。
于主任五十多歲,花白胡子上面全是霜,都快變成全白的了,
熟識的人,一般都叫他于把頭,祖上好幾輩子,都是水上討生活的。
他們這邊,把某一行業里的領軍人物,常常稱作“把頭”。
比如把捕魚的高手叫“魚把頭”,采參的能人叫“參把頭”等等。
夾皮溝這邊,今天是張隊長帶隊,上去寒暄幾句,大馬車就去水庫的倉庫拉漁網和其它用具。
剩下的人,就開始跟在于把頭的后邊,尋找合適的下網地點。
這個也是最考驗魚把頭眼光的時候,因為隔著厚厚的冰面,根本不知道冰面下面魚群的分布情況。
要是選錯地方,大伙白忙活一天,打不上幾條魚。
而高明的魚把頭,都熟悉水下的地形,知曉魚群在水里游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下網捕撈。
說白了,這還是個非常吃經驗的行當,外行根本就不行。
大伙在冰面上前行,于把頭跟身邊的張隊長說:“老張,你們這人來的有點多,說好的雇十個人,每人一天一塊五毛錢,你這來了二十多,俺們水庫這邊可出不了這些錢啊。”
張隊長擺了擺手:“沒事,你就按照十個人給,回去俺們自己分錢。”
于把頭想了想又說:“那到時候扛兩條魚回去,大伙分分。”
劉青山正好趁機插了一嘴:“于主任,兩條魚可不成,我們要兩萬斤。”
“聽說你們夾皮溝賣蔬菜賺了不少,是有錢啦,張口就兩萬斤,你們吃得了嗎?”
于把頭嘴里打著哈哈,他還以為是開玩笑呢。
張隊長就把情況說了一下,結果于把頭連連擺手:“不成不成,水產公司給俺們下了十五萬斤的捕撈量,還不一定能完成呢。”
劉青山又忍不住插話:“于主任,你剛才說,水產公司那邊是鯉魚三毛五分錢一斤,胖頭魚和草魚還要便宜一些,那俺們每斤多給一毛錢,你看咋樣?”
這時候的魚可一點不便宜,比豬肉也就稍微差一點,夏天的鮮鯉魚,也要將近一塊錢一斤呢。
一來是產量因素,二來就是運輸了。
劉青山上次已經跟汽車廠工會的郝主任聊過,就算是凍魚,怎么也能賣個七、八角錢,這里面的利潤很是可觀。
“不成不成,那樣不成倒買倒賣了嘛,是要犯錯誤的,老張啊,你就別給俺出難題了。”
于把頭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這人原則性挺強,不是容易說服的主兒。
話題暫時到此為止,大伙繼續行進,漸漸來到大湖的中間位置,這里已經人工清理冰面上的積雪,露出好大一片鏡面一般的湖面。
“一會兒就在這兒下網。”
于把頭比劃了一下,清理積雪之后的冰面,陽光能照射到水里,這樣的地方,含氧量就比別的地方豐富,更容易聚集魚群。
說話間,馬車就把工具運來,大伙紛紛抄起鑿冰用的冰镩子,就準備鑿冰洞。
這時候,忽然有人說話了:“這里下網的話,估計打不上多少魚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