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邊的林子,因為無霜期比較短,所以只能出產各種漿果,像沙果什么的,就算是大的了。
燈籠果也是一種小灌木,模樣跟園子里的菇娘有點類似,只不過外邊不帶皮兒的。
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是綠色的,一串串掛在枝條上,因為果皮表面有一道道淺色的條紋,分成一瓣兒一瓣兒的,所以看上去非常像過年時掛的燈籠。
等到徹底成熟,就變成紫紅色了,更像小燈籠。
劉青山發現的這片燈籠果,還真不小,娃子們都各自尋找目標,開始采果子。
有往挎兜里裝,也有摘下帽子,往帽兜里裝的。
現在的燈籠果已經開始泛紅,但也有綠的。
小娃子們都知道,這綠的那才叫酸呢,想起來都叫人嘴里冒酸水的那種,而紅的,就比較甜了。
偏偏有懷孕的婦女,還最喜歡綠色的燈籠果呢。
“哥,這些回去給咱娘和爺爺奶奶吃。”小老四拍拍鼓鼓的衣兜,旁邊是山杏也是一樣。
“行!”劉青山點點頭,也不好打消她們的積極性,爺爺奶奶那牙口,還真吃不了這個,非倒牙不可。
短暫的午休之后,大伙就全都背上大背簍,小娃子們則挎著小籃子,再次去林子里撿蘑菇。
沒錯,當地人管采蘑菇,都叫撿蘑菇,主要是蘑菇太多,彎腰撿就成。
這月份,最多的是榛蘑和各種松蘑,另外就是榆樹上特產的榆黃蘑,以及樹雞子之類。
品種相當豐富,常見的就有幾十種,還有許多是叫不出名字來的,不知道有毒沒毒。
就算老跑山的,也不敢說,自己能把山里的蘑菇認全嘍。
上午正好采完一片次生林,下午又往前面一片沒采過的林子里鉆。
他們是從林子北面進去的,走到林子邊上,幾個走路不留心的小娃娃,接二連三地滑倒在地。
“慢點,小心點!”
領隊的大張羅吼了一嗓子。
狗剩子從地上爬起來:“張羅叔,不怪俺們,這林子邊有地皮菜,太滑了!”
說話間,大張羅也腳底下一個趔趄,摔了個大腚蹲,惹得娃子們一陣哄笑。
可不是嗎,這里背陰,貼著地皮兒,長著一層黑褐色的東西,模樣有點跟木耳相似,不過是長在地上的。
劉青山瞧得眼睛一亮,這個不是地耳嗎?
當地人管這個叫地皮菜,雖然也能吃,因為不好采摘,所以很少有人采這個。
有那功夫,在林子里找點黑木耳好不好。
但是劉青山知道,這個地耳,營養價值比木耳還好。
而且還是環境的重要指示劑,到了后來,他們這邊的山上,就不再生長這東西了。
有一點點污染的地方,都不可能生長地耳的。
別看模樣跟木耳類似,其實這兩類東西,卻八竿子巴拉不著,分屬不同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