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的學名叫普通念珠藻,屬于藍藻,還有更高級的,比如擬球狀念珠藻,就是老百姓傳說中的“葛仙米”,那價格,能嚇死個人咧。
看到那些小娃子們,在那一層地耳上邊,打出溜滑玩兒,把一片片地耳踩得亂七八糟,他連忙阻止道:
“嗨嗨,別糟蹋了好東西,這玩意也能采著賣錢呢。”
一聽說能換錢,小娃子們立刻都停下來,車老板子湊上來:“青山,收購目錄上,好像沒這玩意?”
小鬼子那邊確實沒把這個寫進收購的目錄上,不過劉青山知道,米國和歐羅巴那邊的人,卻最認這個。
主要一點,就是因為地耳這東西,在有污染的地方,絕對不會生長,屬于純天然的食品,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所以歐美那些追求健康飲食的有錢人,很推崇地耳這種食物。
不過他們卻很少吃木耳,老外形容木耳是“帶骨頭的印~度橡膠”,其實這就是飲食習慣的不同。
劉青山跟大伙解釋一番之后,村民們這才醒悟,就張羅著分出兩組,專門在林子邊上采集地耳。
這玩意生長的條件很苛刻,必須在背陰的森林邊緣,陽光不能直射的地表,才能生長,所以數量有限。
而且水分大,烘干之后,輕飄飄的也沒啥重量,到時候,不知道能值多少錢。
不過大伙都相信劉青山,既然他說了,那肯定沒錯,采回去送到野菜廠,清理干凈,直接烘干就可以。
就是采摘起來實在太費勁,蹲在那一會兒腿就麻了,而且黏糊糊的直沾手,十分考驗人的耐性,不像采蘑菇啥的,一會兒就一籃子。
劉青山也沒法子,其實采地皮菜這活兒,老頭老太太干最合適,搬個小板凳往那一坐,采完身邊的,再往前慢慢挪。
剩下的人,都進了林子,還是十人一組,開始分門別類地撿蘑菇。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籮筐……”
小老四帶頭唱起來,很快,娃子們的歌聲就連成一片,倒也熱鬧,省得喊山了,
最高興的就是這些小娃子了,一邊干活,還能享用林子里的各種野果子,一個個都吃得小嘴巴變成紫色或者黑色。
這個季節,最好吃的就是山都柿,也就是野生的藍莓,果味非常濃郁,不僅小孩愿意吃,大人碰到,也會摘幾個粒兒,扔進嘴里。
劉青山撿了一會紅松傘之后,就開始在林子里轉悠一圈,同樣巡視的還有啞巴爺爺。
“二牤子,別亂跑,你還想被老虎叼走咋滴?”
劉青山嘴里吆喝著,惹得娃子們一陣哄笑。
二牤子嘴里還笑嘻嘻的:“青山哥,俺現在不怕,要是再被老虎叼走,肯定還能抓特務!”
“我看你像特務,哪來那么多特務。”
劉青山笑罵兩句,然后就聽到前面傳來一陣吵嚷聲,二牤子精神一振:“肯定是發現特務啦,沖啊!”
這山林怎么還來了外人?
劉青山也有點納悶,這邊已經算是深山了,一般人不敢深入到這里,頂多就是在林子邊上轉轉。
等他循著叫罵聲找過去,結果發現,張大帥他們,正跟一伙人對峙。
瞧著對方的打扮和裝束,應該也是采山的。
劉青山明白了:這邊的林子是分配給夾皮溝采收山貨的,對方這是撈過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