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真的有一種力量,在冥冥中掌握著人類的命運嗎?”
提問的是一個英氣勃勃的俊公子,他有著飛揚的濃眉、深邃的桃花眼,面部輪廓卻仿佛刀削斧鑿,給人一種異樣的嚴肅感覺。
“不知道。”
俊公子打趣道:“沒想到天下間還有先生不知道的事情,這可真是奇事。”
“物極必反,什么都知道,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知道的東西很多,不知道的東西也很多。”
“先生又在講歪理了。”
“這可不是什么歪理,而是天下間最大的道理,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對天地自然就越發敬畏,可不就懂得少了么?”
俊公子默默品了一下,道:“先生此言大是有理,學生受教了。”
狄光磊看著俊公子恭敬的姿態,不由得有些得意。
眼前這位可不是什么小人物,漫說是一朝一代,即便放眼華夏五千年歷史,他也是舉足輕重的大圣大賢。
韓非,也稱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于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影響之深遠,堪比孔孟老莊。
就連千古一帝秦始皇,看到韓非的《孤憤》、《五蠹》,都表示“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現在的韓非還是求學的青年,無論知識底蘊還是思想境界,都遠遠沒有達到巔峰。
可即便如此,他也是天下聞名的大儒荀子的學生,狄光磊能夠讓他甘心叫一聲“先生”,恭恭敬敬來求學,炒作能力可見一斑。
沒錯,就是“炒作”。
這是什么時代?戰國!
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信息傳遞全靠嘴。
若是不會炒作,即便有蓋世之能,也很可能會“酒香也怕巷子深”。
狄光磊到了此方世界后,只做了一件事,便成了天下聞名的“玄明先生”。
持春秋筆和大儒荀子論道、弈棋,雙方不分勝負。
孔圣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狄光磊身上的浩然正氣極為精純,實力又極為強大,雖不以儒家弟子自居,荀子卻也不會放過結交的機會。
借用儒家的勢力宣揚了名號之后,狄光磊便去了韓國。
眾所周知,戰國有七雄,秦齊楚魏燕趙韓,最終秦始皇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以“遠交近攻,聯強擊弱”為國策,最先滅掉的就是距離最近、國力最差的韓國。
韓非道:“秦國大軍壓境,先生可有退敵之策?”
“有,也沒有。”
“何解?”
“有策,但這些策略一定不會被采納,有策無策又有什么區別?”
韓非聞言重重的嘆了口氣,國小民弱,大軍壓境,韓王安卻只知享樂,任憑奸臣把持朝政,便是風后重生,太公望在世,也無可奈何。
事實上,不只是韓,其余五國情況也差不多,唯獨秦國,六世帝王兢兢業業,終于為嬴政攢下了揮劍掃六合的家底。
韓非道:“先生曾說,盡人事,聽天命,如今未盡人事,絕不該聽天由命。”
“我能給你一些指點,但朝堂之事,我不想參與。”
“不管愿不愿意,我們都置身在這個名為‘天下’的權利漩渦之中,這已經無法改變。”
“如果你愿意積蓄一股勢力,奪了韓王之位,我倒是可以考慮一下,若你只想當一個忠臣,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你死前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