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使節遇害了。
在任何一個時代,使節遇害都是可以引發戰爭的大事。
十萬秦兵陳兵邊境,韓非不得不停止了改革計劃,趕回來處理使節案。
巧的是,秦國新任使節,便是韓非的師弟,李斯。
……
“秦國使臣李斯覲見!”
李斯持節大步走入皇宮,一邊走,一邊高聲說道:“我由渡橋經西門入新鄭,那里熱鬧不凡,似已無人記得,前任秦國使節就是在那里遇害。”
當著韓王的面自稱“我”,且沒有施禮,李斯此舉可謂極為無禮,便是昏庸的韓王安,也忍不住握緊了拳頭。
韓王安道:“寡人一向以禮事秦,此等意外絕非寡人所愿。”
李斯道:“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我大秦遵循周禮,遣使相聘,韓國卻未盡保護之責,這就是韓國的禮數么?”
李斯能言善辯,以一人之力舌戰姬無夜、白亦非、張開地等韓國大臣,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使臣遇刺于韓,若是大秦無動于衷,天下人會以為秦國軟弱可欺。
但是,若王上愿意紆尊降貴,親送使節遺體歸葬咸陽,此事可就此作罷。”
張開地道:“古語云,諸侯相送,固不出境,王上送秦國使臣歸國,于理不合。”
大將軍姬無夜道:“韓與秦同為諸侯國,豈能屈尊護送。”
李斯道:“雖并列諸侯,卻有分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韓固為國主,卻是聯趙魏三家分晉地而得之,秦王乃周天子賜封世襲王爵,乃正統!”
此言一出,眾人不知該如何辯駁,陷入冷場。
就在此時,韓非趕了回來,高聲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三家分晉乃天道,非人意。”
頓了頓,韓非用略帶譏諷的語氣說道:“李大人口口聲聲周天子,似乎忘了大周王脈被誰終結。”
大周王脈乃呂不韋終結,李斯豈敢置喙,立刻扯過話題:“王上如果不愿入秦,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彌補。
當年齊桓公出兵幫助燕國,勝利后,燕莊公親自送行,相談甚歡,不自覺的走入了齊國境內。
齊桓公深感失禮,愿意把燕莊公走過的土地割讓給燕國。”
說到此處,李斯終于露出了獠牙。
“韓國何不效仿先人之典,以秦使節遇害地點為界,割讓土地給我大秦,此舉不僅可以消弭兵災,還能讓天下人知道王上仁德。”
韓非道:“秦國使節從咸陽到新鄭,走了幾天?”
“十天。”
“就以十天為限,破不了此案,便依大人所言。”
“當真?”
不止是韓王,就連李斯都驚住了,他知道,韓非絕不是委曲求全的人。
韓非緊跟著說道:“既然設了時限,若能提前破案,是否該減少割讓土地?”
“可以。”
韓非道:“從咸陽到新鄭走了十天,五天在秦,五天在韓,如果案子少于五天破了,是不是相應的,秦國土地歸韓所有?”
李斯這才發現,不知不覺間,他已經入了韓非的套。
無論幾天破案,秦國都不可能割讓土地,韓國也沒這個資格,韓非此言只是打壓他的氣勢,順便給雙方一個臺階。
最終的破案時限只有一個——五天。
多一刻鐘不行,少一刻鐘也不行。
自古以來皆有一個真理,就是“弱國無外交”,韓非縱然才智驚人,也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
韓非不爽。
李斯當然也不爽。
從拜入荀子門下開始,他便一直被韓非壓一頭,兩人之間的差距遠大于蓋聶和衛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