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強韓弱,還占著理,李斯本以為能贏一局,但他最終還是輸了。
……
“夫君,秦國使節李斯求見。”
“左右無事,那就見見吧。”
狄光磊無所謂的說道。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李斯也算是比較亮的一顆星。
只是“比較亮”而已,比起韓非、張良這些名傳千古的大圣大賢,還差了很遠。
在狄光磊不看史書只聽公眾號瞎幾把胡吹的時代,以為李斯是絕世之才。
看過史書之后,才發現曾經的自己有多弱智。
為了吸引流量,那些三流公眾號把蒙恬、張儀、尉繚子、王綰甚至是趙高的功績加在了李斯身上,對他的過錯一概用春秋筆法。
李斯最著名的《諫逐客書》中最有名的那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其實是引用。
被引用的恰好是韓非的作品,原文是“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狄光磊對李斯的感覺就是看到一個“歷史名人”,不喜歡,不討厭,僅此而已。
……
“學生李斯拜見玄明先生。”
不同于在韓王宮的咄咄逼人,此時的李斯彬彬有禮,便是再怎么挑剔的老學究,也挑不出一絲毛病。
秦國的情報能力不是天澤那種喪家之犬可以比的,李斯此行之前,還得了東皇太一提點,自然不敢在狄光磊面前表現出一絲傲慢。
“東皇太一和你說了什么?”
狄光磊半句寒暄沒有,直接進入了正題。
李斯對于狄光磊的反應做了多種假設,對此早有準備,恭敬的說到:“他說,大勢不可改,天道不可欺。”
“何為大?何為小?何為天?何為道?這老東西,還是喜歡說這些狗屁不通的屁話。”
李斯對此不做任何評價,而是問道:“先生覺得,何為大勢?”
“民心,百姓心中所思所想就是大勢。”
“布衣黔首,何足懼哉。”
“這話你自己信么?”
李斯認真的說道:“不信。”
“看在你還算誠實的份上,今天我就不揍你了,回去給東皇太一帶句話:棋局什么時候開始,他說了算,什么時候結束,我說了算。”
“學生必然把話帶到。”
“知道你為什么練不成儒家的浩然正氣么?”
“請先生指點。”
“不是你的天賦差,也不是荀況偏心,而是你的內心太亂,不夠誠。
誠意正心,才能修成浩然正氣,如果做不到,還是早日換一條路吧。”
說罷,狄光磊轉身離去。
李斯呆呆的看著狄光磊的背影,半晌,躬身施了一禮,緩步出了紫蘭軒。
不夠誠。
當年荀子也這么說過,李斯本人也明白,但他做不到。
他心思雜亂,因此練不成浩然正氣。
他心高氣傲,因此不甘心選擇別的路。
在這種矛盾扭曲之下,李斯的武功已經很久沒有進步了,就連學識方面,也落下了一些。
荀子和他說了“誠意”,狄光磊補充了“正心”。
或許,他真該好好想想,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