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事件不久之后,嬴政宣布秦國變法。
變法內容包括在秦國境內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實行三省六部制等等制度。
扶蘇也正式成為了儲君,公子扶蘇自此變成太子扶蘇。
按理來說,一系列的政策并非短時間可以完成,別說三五個月,三五年也未必足夠。
楚、燕、齊三國的高層不約而同的松了口氣。
但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嬴政為了這次變法做了多少準備。
名義上最新宣布變法,實際上早就已經開始實行。
由于時代關系,秦國的官制不能說是“三省六部”,而是“三公六部”。
政令頒布三日后,儒家掌門人伏念便入朝為官,擔任右丞相,顏路入禮部,任禮部尚書。
法家韓非為左丞相,李斯為刑部尚書;
公輸家家主公輸仇為工部尚書;
兵家王翦為太尉,尉繚子為兵部尚書,蒙恬為兵部侍郎;
陰陽家月神、道家天宗赤松子為左右國師……
其余諸如欽天監、司天監、太醫院等盡有安排,諸子百家的人才近乎被一網打盡。
戶部、吏部的尚書之位尚有空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誘餌。
但那又如何?
“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是從古至今近乎所有讀書人的追求。
便是孔孟那種圣人,想要的也不過是君王重用、一展所長,更何況是尋常人。
農家的天才不想當戶部尚書、戶部侍郎么?
墨家的天才對于工部尚書、工部侍郎的位子沒有想法么?
公輸家家主公輸仇甚至更名為“公輸勛”,表示公輸家在朝堂上徹底勝過墨家,墨家之人如何能忍?
在秦國,高官厚祿,盡展所長;在別國,懷才不遇,傷春悲秋。
這種矛盾感足以壓大多數不忿。
春秋無義戰,春秋都“無義”,更何況是戰國。
所謂的正義,很多時候都只是“立場”。
立場改變的時候,正義的標準隨之發生改變。
在這個時代,改變立場并不是什么艱難的抉擇。
墨家弟子堅持的很艱難,農家弟子堅持的更艱難。
農家弟子多是底層百姓,因為戰亂等原因,吃不飽飯,加入農家。
現在推行變法,分發田地、耕牛、種子、農具,減免賦稅,甚至還有儒家人開辦學堂,教導幼童讀書。
地種得好,不止減免更多賦稅,還可能會當個里正(村長)之類的小官。
只要政令能推行下去,不消三年,十萬農家弟子最多剩下一千。
秦國本就因變法而強,嬴政連滅三國,威望超越歷代秦王,再加上韓非、伏念、張良等大批人才的支持,政令推行非常順利。
齊楚等國的國王既沒有足夠的魄力,也沒有強力的威望,只能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的人才進入秦國。
原本預想三五年的動蕩,三五個月便已經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