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帶兵起事了。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東巡,項羽帶領八千楚國舊部發動了起事。
從理性而言,這不是一個起事的好時機。
嬴政還活得好好的,年富力強,威壓天下,秦國國力強盛,兵鋒所指,所向披靡。
這甚至都不能說是“起義”。
原本的歷史中,陳勝、項羽、劉邦無論抱著什么目的,總歸是順應百姓之心,有道義在,算是“起義”。
現如今不說人人富足,大部分百姓也能混個溫飽。
項羽此番說的好聽點叫做“起事”,說的不好聽那就是造反。
在一個不恰當的時機造反,麾下兵馬九成以上是楚國舊部,無論怎么看都是取死之道。
但哪怕是范增,也沒有對此表示反對。
秦國在楚地大肆推行新政,興辦私塾,用教育的方式抹去舊楚國的痕跡。
年長的百姓或許還記得楚國,記得項家,年輕的沒幾個會在乎。
再過幾年,項家在楚地怕是會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項羽不可能投降秦國,也不可能隱居鄉下,哪怕只有他一個人,他也會起事反秦,范增亦是如此。
算計了許久,在嬴政東巡,太子扶蘇監國的時候,項羽發動了起事。
楚國王室貴族不是被滅就是被俘,早已沒有任何威望,項羽也沒有扶持什么“楚懷王”,打出的就是項家的旗號。
項羽自命“楚霸王”,以范增為丞相,吳廣為太尉,帶領八千子弟兵進攻會稽城。
會稽是大城,兵精糧足,守城器械精良,八千人算不得什么大威脅。
怎奈領兵的是神勇無敵的項羽。
見戰事不利,項羽親身上陣,飛身而起,居高臨下轟出一招“狂雷震九霄”,九重雷霆刀氣層層疊加,硬生生把城門轟成粉碎。
一刀斬破城門,項羽身披七海蛟龍甲,手持破陣霸王槍,單槍匹馬殺入會稽城,斬下會稽郡守殷通的首級。
殷通被殺,會稽士卒群龍無首,被項羽輕松殺得潰散。
僅僅一個時辰,會稽城便落入到項羽的掌控之中。
留下范增等人處理城內事務,項羽馬不停蹄,帶領八千子弟兵繼續攻城略地,竟于一日之內打下三座城池。
僅僅三日,整個會稽郡盡數落入到項羽手中。
項羽之威,震驚世人。
與此同時,田言和范增訓練的密探在楚地散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搞得楚地人心惶惶。
這里要解釋一下,“楚雖三戶”的“三戶”有三種意思。
一是地名,指楚國的三戶城及古丹陽城,為楚先祖立國所在地,也是楚先祖宗祠所在。
二指氏族,也就是楚國立國的三大姓氏——屈、景、昭。
三為比喻,以三戶人家代指力量小,決心大。
如今楚國王室或死或俘,宗祠為秦兵所毀,項羽也無心扶持“楚懷王”,最后一種解釋更加貼合項羽的處境。
一日破三城,看似勢不可擋,實際上是多年辛苦布局的結果。
破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項羽的神勇,而不是精銳的士卒。
更讓范增頭疼的是,即便“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遍大街小巷,楚國舊民大多也只是觀望。
五日時間,只招募了不足七千能夠參軍入伍的青壯。
這些人缺乏訓練,想要成長為合格的士卒,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不巧的是,他們最缺的就是時間。
大秦的官員系統效率極高,五日時間,足夠嬴政做出處置。
只要朝廷派出足夠強力的高手攔住項羽,再以堂堂正兵碾壓,楚軍絕無一絲半點的勝算。
好在,嬴政接到塘報之后并未返回咸陽,而是繼續東巡。
不僅如此,北方的蒙恬、南方的趙佗也都沒有調動,把項羽之事完全交由扶蘇處理。
嬴政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扶蘇能夠戰勝項羽,就是合格的皇帝,他也能夠放心的破碎虛空,去另一方天地尋求長生不死。